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人素质高"、"这个有风度"、"这人有教养"……实际上,这是对一个人修养的评价.那么一个高素质、有修养的档案工作者应该做到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修养”这个词,“文革”中被批判过。其实修养就是锻炼的意思,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功夫,不但不应该批,而且忽视了它是要出大差子的。“文革”期间,粗野、丑恶、低劣的东西到处泛滥,不正是深刻的教训吗? 我们要做好编辑工作,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一定要讲求修养功夫。这里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节目主持人在受众面前的“我”,应该既是具有七情六欲的“生活中的我”,又是抛弃了弱点缺点的“升华中的我”,两者结合,受众才会感受你既是一个普通的人,又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要实现好这个结合,首先要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努力提高文化素养,用心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气质,使自己在话筒前保持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某某图书选题不错,很有特色;某某图书选题没啥,缺乏特色。可见,人们衡量图书选题的价值如何,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有没有特色。 谈到图书选题的特色,笔者想起恩格斯在评论敏·考茨基的小说《新和旧》时的一段话。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里所谓“单个人”,是指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状貌、语言、气质、修养、性格、命运的人;这里所谓“这个”,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的艺术典型。 恩格斯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艺术典型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即必须是“这个”,它决不可以同“那个”相混淆。艺术典型是否真正属于“这个”,这是评价艺术典型价值的标尺。  相似文献   

5.
编辑杂感(6)     
浅谈青年编辑的自身修养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工匠要做好活,必须先把干活的工具搞好,使它得心应手。这个简单的道理对我们做编辑工作的人也同样适用。编辑要做好工作,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做保证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作基础。这个良  相似文献   

6.
自测修养     
你是不是真的很有修养呢?不妨将下面这个简单的自我测验做一次。每一个问题,你只要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就行了。 1.你对待售货员或饭店的女服务员是不是跟你对待  相似文献   

7.
胡光明 《大观周刊》2011,(44):180-180
教育是发现、挖掘、呵护、培植、壮大、弘扬人性中天然的“善”和“自由”的过程,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品行修养,以“同化”、“影响”的方式“激发”、“点燃”、“导引”他人自身固有的品性和资质的过程。教育不应该是把人“塑造”、“锻造”成某一模式,而应该是以“润无无声”的方式让人“自然”地成为一个自由、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8.
王琦 《中国档案》2006,(5):56-56
美国“白宫”网站(http://www.whitehouse.gov/)设立有一个交互式论坛“向白宫提问”。通过这个论坛,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向布什政府的官员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编辑修养的构成作为编辑修养研究的一个出发点,聚焦于图书编辑,提出“图书编辑修养的构成”主题.将“图书编辑修养的构成”分解为“使命感的修养”“专业分工与出版技能的修养”“人文社科杂家的修养”“识别力的修养”“书感的修养”“编辑激情的修养”6个要素;并模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它们组织成六层,在详细论述了这六层的基础上,扼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三足鼎立稳中求进——《北京青年报》的三字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8,(4)
《北京青年报》发展中有一个有趣的“三字经”,曾引起一些人关注。这个“三字经”指导思想就是“三足鼎立、稳中求进”。三足鼎立以求稳;稳不是目的,目的是前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才有动力。(一)经营思想三字经:1、经营规模的“三化”目标,即报纸要日报化,报业...  相似文献   

11.
杨妮娜 《大观周刊》2012,(35):281-281
政治教学经过多年的积淀.水平已经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新时期人才“高素质”要求.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文化知识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而国民整体思想品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问题,历来倍受重视。  相似文献   

12.
钱文忠 《出版参考》2010,(10):45-45
东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陈蕃,这个人是举孝廉当的官,后来还当过太守,甚至尚书,在历史上很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后汉书》对他的评价:“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意思说汉朝很乱,但是乱了没有亡,是有好几位大臣的功劳,其中有一位就是陈蕃,这个评价很高。他之所以有名,其实是因为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我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应坚持“慎独”修养,随时随地自觉地严于律己。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虽有做某种坏事一时不会被人知晓的条件,但仍然坚持道德操守,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准则行事。“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道德修养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品格,达到“慎独”的境界。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记者应该做到,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应该想到…  相似文献   

14.
我翻阅辞海,想看看先哲先圣们对“忠诚”二字有多少高妙深彻的诠释,我想用这些诠释去恰如其分地表达一个人。其实,人世间还有一本无字书,无字书往往与有字书互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只不过薄厚有别内容形形色色而已。屈指数来,我与文珊同志的忘年交已经有十几年了,我就觉得这个八十老翁是一本很厚实的书,通过与他的交往,我陶冶了情操,扩展了视野;增加了修养,提升了境界。我从他身上至少读出了三个忠诚:对党和组织的忠诚,对工作和事业的忠诚,对亲人和朋友的忠诚。  相似文献   

15.
校对的修养颇广,有政治、思想、文化、语言、专业、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不甚为人注意,但却比较普遍且并非无足轻重的几个有关修养的问题———归结为“三要”———谈谈粗浅体会和看法,企望能对校对人员加强修养有所裨益。一、要耐得寂寞有人认为,校对工作单调、乏味,从事校对,默默无闻。一言以蔽之,搞校对工作寂寞。笔者不否认这种寂寞的存在,但问题不在于客观上是否存在寂寞,而在于主观上如何对待寂寞。积极的态度是:首先,要解除自我思想认识上所造成的寂寞。“一个人能主动地、理智地驾驭寂寞,而不是让…  相似文献   

16.
邓琳琳 《大观周刊》2012,(43):15-15
庄子哲学中的“心”有两重意义:一是负面意义的“心”,如好恶之心、是非成心;一是积极意义的“心”,如常心、心斋等。与此相一致,庄子的修养工夫也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主张去情、去知的负的方法,如坐忘等;另一方面通过练气涵养的正的方法,如心斋、缘督等,由此进入一种“逍遥游”的境界。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庄子“心”的多重意蕴,庄子“心”的修养工夫,庄子的修养境界。本文主要以内七篇为主,兼取外杂篇为原则,通过对“心”概念的爬梳,以期对庄子“心”学作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7.
警察与小偷 有一次,一个老强盗带着徒弟去抢劫银行.被警方追捕。两人好不容易甩掉了警察,徒弟说:“师父啊师父。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警察.该有多么美好啊!”师父骂道:“放屁!要是没有警察,我们还有饭吃吗?!”徒弟大惑不解。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你想想。  相似文献   

18.
在明朝,有六种人可以得到国家的特殊照顾。哪六种?矜、寡、孤,独、废、疾。如您所知,“寡”是寡妇,“孤”是孤儿,“独”是绝户,“废”是残障人士,“疾”是重病患者。“矜”不好理解,其实就是光棍。现在咱们流行讲一个词儿:矜持。这个词儿的本义,就是像光棍一样憋着。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从未吸过毒的人来说,可能有一个问题始终盘绕在心头:吸毒到底啥滋味?而毒品一旦与明星或名人“搅和”在一起,更会迅即激起人们的这种好奇。如果要问:通常所说的“毒品”到底是什么?深究之,这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甚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一个直接与之对应的单词;而在中文里,一个“毒”字,也让“毒品”这个词很容易与“毒物”“毒药”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黄喜 《声屏世界》2007,(9):43-43
有关资料表明:形象的价值,关乎其前程的无形资本;形象的内涵,反映其个人的文化修养;形象的传播,是不断增值的人生财富。所以,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在受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电视可以“观人”、报纸可以“读文”,那么,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主持人,该如何以形象赢得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