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最重要标准.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包括服从规则行为、诚实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温暖、引导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积极发展,而惩罚和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应使用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32名小学3、4、5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相互关系的问卷调查发现,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少,亲社会行为越多,则同伴接纳越高;儿童的同伴接纳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没有关系;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积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国外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外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综述李凌艳父母教育观念是父母基于对儿童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儿童教养教育的理解,它直接支配着父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和行为及方式方法,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家们所重视。在国外,近十年来,随着家...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108名16岁以下失足学生的成长历程、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失足学生家长教育子女多采用两种方法:45%的家长采用所谓“严管”,即“不听话就打”的严约束不教育的方式,失足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对他们“收效甚微”;25%的家长采用无力的说教,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结果也是孩子听不进去。父母的教养观念、方式、态度和行为是儿童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恰当的教养方式能加强管教效果。否则,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和背离。面对子女的不当行为,有12种父母经常采用的管教方式会使…  相似文献   

5.
教师如何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儿童家庭环境(一)父母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儿童过程中表现出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方式。许多研究者以美国学者贝克的分类方法为依据,研究了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发现接受(对待儿童热情、积极)而允许(民主的、宽松的)的教...  相似文献   

6.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国外现代亲子关系理论观点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鲍姆林德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众多因素的重要中介。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她以“父母控制”为中心维度,以构建的方式建立了评价父母教育方式的体系。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鲍姆林德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在父母行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父母低头行为是父母在陪伴孩子过程中过度使用手机的低头行为,是一种社会排斥和人际关系忽视行为,可能损害儿童心理健康。文章分析了父母产生低头行为的现状和原因,总结的消极影响包括父母低头行为增加儿童问题行为、增加儿童抑郁症状、增加儿童屏幕使用时间、负面影响儿童学业成绩、损伤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健康方面,从依恋理论和注意资源有限理论视角分析了父母低头行为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机制。从父母手机使用认识、正确手机使用行为、父母陪伴以及社会层面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干预和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影响学前儿童谎言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自身行为、家庭表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等。家长应通过树立正确儿童观,实施科学教养方式;发挥优秀榜样作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明确的家庭规则,合理进行角色分配来有效预防学前儿童谎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是指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亲社会性的发展,反之,消极、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则促使了儿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常青 《江西教育》2006,(6):29-30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许多研究表明,在性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性格的工作”。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280名流动儿童,探讨其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有忽视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权威型四种,有66.7%的农民工教养方式不恰当.(2)流动儿童父母权威性有较高得分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46.2%,农民工在子女眼中父母权威性未达到理想水平,有待提高.(3)流动儿童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的比例随农民工文化程度的提高、流动时间的增长、亲子交谈频率的增多而加大;“同时随迁”的流动儿童中,其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均大于“随后随迁”的流动儿童.(4)农民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做到以身作则,为子女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以此改进其教养方式,并在子女中树立较高的权威性,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还会导致其成人期的适应不良、精神疾病和违法犯罪等;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往往是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发源地;本研究从家庭的经济收入、结构类型、父母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教养方式及父母分歧等方面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4.
调查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关系。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女孩的亲社会行为均显著高于男孩;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温情、指导性、鼓励独立3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拒绝、溺爱、控制、惩罚取向4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鼓励成绩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父母要关注自身教养因素,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母亲抚养压力是指母亲在抚养儿童过程中产生的困难体验 ,主要表现为与抚养行为有关的焦虑、紧张、挫折感等。研究表明 ,抚养压力是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变量 (Abidin ,1989) ;母亲行为是指母亲在抚养儿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是母子互动系统中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按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性质可划分为两种类型 :支持行为与不支持行为。母亲支持行为指母亲关注儿童的情感需要 ,为儿童提供信息或物质帮助 ,表扬、奖励儿童等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行为 ;母亲不支持行为指母亲拒绝、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会引发隔代抚养家庭对立违抗障碍儿童的家庭教养行为及造成的对立违抗症状表现.方法:应用访谈法对29名符合对立违抗障碍标准的独生儿童、儿童家长和儿童教师进行访谈.结果:从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父母对儿童的教养行为、祖父母与父母间的教养行为、父母之间的教养行为这样一个家庭互动方式的角度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祖辈的溺爱,父辈的低父母参与度、过度严苛、简单、粗暴的教养策略,不良的亲子沟通,自身教养行为的不一致,不同养育者(祖辈与父辈、父母)间不一致是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儿童对立违抗障碍的家庭教养行为.结论:在对立违抗儿童的干预中,应加大父辈在儿童教养中的参与度,减少祖父母与父母异辈之间、父母之间的不一致教养行为,还应把祖辈纳入到干预体系中,并为家庭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养技能.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的智力、个性心理、身体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幼儿形成的态度、习惯会影响其一生。而在婴幼儿时期主要是父母尤其是母亲陪在他们身边,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对其智力、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因而父母的育儿知识素养、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农村婴幼儿父母在育儿问题上存在育儿知识缺乏、育儿内容有失偏颇、育儿观念落后、育儿方式不当的问题。为此本文也提出了改善其育儿观念,形成科学育儿方式,提高农村父母育儿素养的几点建议:国家出资在农村建立父母学校;利用广播电视大学,或者网络进行相关的培训;在社区设立家庭活动中心,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利用妇联开展妇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考察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其与父母婚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对学龄前流动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测查。结果:(1)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32.6%;(2)行为问题组和行为正常组儿童的父母婚姻质量在过份理想化、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经济安排、子女和婚姻、与亲友的关系以及角色平等性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3)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夫妻交流、子女和婚姻两个因子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学龄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质量之间关系密切,婚姻质量越低,学龄前流动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是人类最原始、最真诚,也是最持久的教育。儿童的思想、行为、习惯都能反映出父母的影子。重视家庭教育方式,更好地促进孩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