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三立为晚清“同光体”赣派的代表诗人,他特别景仰同乡前辈黄庭坚,以其为学习的对象,他的诗歌创作、诗论、诗评中体现出对黄庭坚诗歌选择与改造的特征,他并热心奖掖乡贤同仁,以振兴江西诗学,成为晚清诗坛接受黄庭坚诗歌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徐州)人。他曾经被方回捧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瀛奎律髓》)。那么,陈师道究竟是不是“江西派”诗人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本文试图从前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入手,对陈师道与“江西派”诗人的领袖黄庭坚的诗风的差异性进行一番剖析,以期对这个问题得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四)许棐《梅屋集》提要指出,以刘克庄为领袖的江湖诗派,“流波推荡”,“终南宋之世,不出此派”.作为与刘克庄一起被称为该派“翘楚”(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的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他的诗论与他的诗一样,也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早年东渡日本,是其意识到“新闻纸,启人智慧”的重要时期。甲午战争后,黄遵宪迅速投入“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民智”的实践活动,首倡《时务报》,旋又转赴湖南,力佐《湘学报》、《湘报》。黄遵宪在办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切近读者的接受能力、信息适量性原则等思想,不失为是近现代报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作诗“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夜感自遣》),反对大历以来流连光景,粉饰太平的平庸诗风,标举“六义”、“风骨”的传统(《读张碧集》)。其诗不嗜藻饰,直抒胸臆,深挚动人。苏轼称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在用字造句上力避平庸,追求古拙奇险,韩愈称其“横空盘硬语,妥帖为排奡”。他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这派诗人所追求的奇险冷僻的作风,正是与元白新乐府运动相对,  相似文献   

6.
▲关于作者作者刘长卿(公元709-780年),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他25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但因刚而犯上,多忤权贵,曾被诬下狱,职之后任过随州刺史,著有《刘随州集》。他是中晚唐期间较有成就诗人,擅长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活为主,这首诗就是写他旅途遇雪投宿的情景,富有真情实感。▲关于芙蓉山主人在我国,以“芙蓉山”为名的山很多,例如山东的临沂、福建的闽、广东的曲江等地,皆有芙蓉山,尤其是湖南的桂阳、宁乡等地均有芙山。本诗中的芙蓉山不知确指何处,不必坐实。“主人”,诗中指接待诗人投宿…  相似文献   

7.
《清故太常寺卿袁忠节公神道碑铭》是新近发现的一篇陈三立的佚文,系陈三立于民国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935—1936)间为袁昶所作,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不仅是庚子事变研究的新材料,也为探讨陈三立晚年的思想发展与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蔡锷(1882~1916),字松坡,又名艮寅,湖南邵阳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爱国主义军事家。他生长在外国列强屡屡侵犯中国领土和国家主权,而中国则连战连败,屈辱投降,割地赔款的时代。他亲睹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犯中国的惨状,因而激起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并立下了舍生救国之志。他的“爱国尚武”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1902年留学于日本时所作的《军国民篇》一文之中,现从以下几方面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人,他自幼立志“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必为世上不能做之事”,受“有功夫读书便是造化,以学书济世方见文章”的庭训影响下,胸怀大志,岁愤苦读.清雍正元年(1723)考取进士.从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35年间,历任浙、滇、苏、陕、赣、鄂、豫、闽、甘、湘及两广等十二行省的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等职,后迁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赏加太子少傅、少保、太傅,不但为“清代一代名臣,第一流政治家”(《广西文献》第二十五期),且“平生笃守宋儒之学,而能践履,见诸行事,所至以教育人才为已任”(清·谢启昆《广西通志》),被后人誉为“清代理学名臣,岭南儒宗”(谢永雄、雷坚《广西历史知识》),在教育上有他精辟独到的见解,本文就其教育思想主张作一评述,以与方家共榷.  相似文献   

10.
冯煦(1843—1927),字梦华,号蒿菴,晚自号蒿叟、蒿史,辛亥以后称蒿隐.金坛(今属江苏省)人.清代末年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学者、诗人.光绪八年壬午(1882),以副贡举于乡,十二年丙戌(1886)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凤阳知府、山西河东道、四川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光绪三十三年了未(1907)五月,授安徽巡抚;一年后罢职.宣统二年庚戌(1910)起任查赈大臣.辛亥以后寓居上海,倡立义振协会,主办江淮救灾工作.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卒,享年八十五岁.著有《蒿菴类稿》三十二卷、《续稿》三卷、《奏稿》四卷、《誊稿》十六卷、《杂俎》四卷、《随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李群玉,湖南澧州人。性旷达,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恰如“天下人间一片云”(《言怀》),人品高洁,诗格清新。在他的诗中,虽然缺乏晚唐的社会风雨,但在他笔下,确也曾激发出扣人心弦的诗章。他曾唱道:“穷达未知他日事,是非皆到此时心。羁栖摧剪平生志,抱膝时为梁甫吟。”(《长沙紫极宫雨夜悲坐》)《梁甫吟》,古乐府楚调曲名,声调悲凉,原为挽歌,后世多忧国伤时之作。李群玉之先,“诸葛亮好为《梁甫吟》”(《蜀志》),一生勤国是,死而后已;李太白亦传《梁甫吟》,抒发他赐金放回后的忧愤,抗音吐怀。李群玉雨夜悲坐,忧肠百转,低眉吟唱,可见晚唐社会的苦雨凄风,在他心头也常常激起波澜。他的《洞庭于》,就是两首卓杰的《梁甫吟》。  相似文献   

12.
查慎行(1650-1727年),字悔余,本名嗣琏,字夏重,晚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清初诗人.年少时机敏聪明,5岁即能写诗,10岁时写《武侯论》,被人称为“旷世才”.可他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东巡,经友人推荐,被召往行宫赋诗,深得康熙赏识,赐以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改编修,派值南书房.雍正四年(1726年),其幼弟查嗣庭主持浙江乡试,试题中有“维民所止”,被人告发说“维止”两字即“雍正”去头,劾大不敬.查嗣庭被戮尸枭首,他也被株连下狱.后虽被免罪放回,然经此浩劫乃一病不起,逾二月而亡.著有《槐簃集》、《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主要书斋号有槐簃、得树楼等.  相似文献   

13.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15.
熊希龄(1870—1937年),字秉三,湖南凤凰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政治和社会影响的人物。本文谨就其在近代新闻事业上的活动和贡献,作一简要介绍。一、创办近代报纸 1898年,在全国维新运动高涨之际,湖南出版了闻名全国的《湘报》。这是湖南近代史上创办最早的近代报纸。《湘报》就是由熊希龄手创的。然而现有研究湖南维新运动的著述,但凡提到《湘报》,都只突出了谭嗣同.与唐才常,对熊希龄则很少有具体的论列,有的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6.
吴沃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沃尧(一八六六——一九一○)字小允,又字趼人,广东南海县人。因他家住佛山镇,所以笔名“我佛山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荣光曾任湖南巡抚,研精金石,嘉道间海内号为收藏家。祖莘畲,工部员外郎。父允杏,浙江候补巡检。趼人幼年即丧父,家道中落。十七八岁时去上海,最初佣书江南制造军械局,月薪仅八金。后来为上海各报写文,从光绪二三年(一八九七)到二七年(一九○一),五六年间,主编过多种小报,如《消闲报》  相似文献   

17.
吕震南的《阶州直隶州续志》三十三卷,是光绪十一年(1885)中冬(十一月)开始纂著,到光绪十二年(1886)中秋(八月),“越十月而告竣”的。此志脱稿之后,更付雕刻,其原版当完工于光绪十三年(1887),或者是光绪十四年(1888)。他的书之所以名为《续志》,大概是由于上承葛时政的《直隶阶州志》(二卷),中继吴鹏翱的《武阶备志》(二十二卷),下增其两书所本无的近事因而标举的吧。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临洮张维撰著的《陇右方志录》,曾经著录吕志:“《阶州直隶州续志》三十三卷,存,原刻本,清光绪十二年,州人吕震南著”。后来,过了整整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绝大部分戏剧都是利用现成材料加工改编而写成的,即所谓“旧瓶子里装新酒”,赋予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代表作如历史剧《亨利四世》、悲剧《哈姆莱特》、喜剧《威尼斯商人》、传奇剧《暴风雨》等都早已脍炙人口,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艺术风格瑰丽多彩,因此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谜一样的莎士比亚”之说。我们高中语文教材把《威尼斯商…  相似文献   

19.
夏曾佑(1863—1924年),浙江杭州人,字穗生,号穗卿,又号碎佛,笔名别士,为晚清数学家夏鸾翔之子,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他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交往密切,为“讲学最契之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他曾为之撰稿。光绪二十三年,夏曾佑离京至天津育才馆执教,与严复、王修植等创办《国闻报》,宣扬新学,鼓吹变法,认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不除,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夏早年治今文经学,后又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学说,形成了他的“民智决定论”和“教育救国论”的文化史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邀,用章节体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4年在京病逝,享年61岁。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夏曾佑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史学著作。全书分为两篇,4章170节,为章节体中国通史,于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年),由商务印书馆分3册陆续出版。夏曾佑鉴于中国历史古老悠久,内容繁富庞杂,而历代史书所记又是前后矛盾,歧义间出,难以达到鉴往知来的要求。因此,他撰写此书的宗旨:力求“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以供社会之需”。全书“总  相似文献   

20.
《冬暄草堂师友笺存》收有浙江乌程(今湖州)诗人施补华致陈豪的书札五通,为《施补华集》和其他文集所未收。经考证,此五通书札皆作于光绪二年(1876),对于我们了解光绪二年施补华军旅期间的生活情状及其与陈豪、凌霞等人的交往,以及左宗棠克服西疆等史实,均有较大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