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文章基于持续改进协同机制,明确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理念,制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对策,建立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持续改进,最终形成以提升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在新形势下确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推进一流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能够推动甚至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高等院校的要求。文章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为双引擎、校内外多方资源多层次协同创新的立体式协同育人模式是一流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文章对双引擎立体式协同育人模式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尝试从五个方面提出该模式建设思路,以期对我国一流本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其协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能否顺利实现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可以从以下路径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加强对大学生协同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营造高校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实践锻炼;建立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坏境,本文以大类招生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探讨在大类招生体制下,如何利用教学上的协同创新、科研上的协同创新以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需认真厘清校企协同的基本意涵。当前校企协同培养工程人才存在政府制度规范缺位、企业协同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在建立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升责任意识;建立协同联邦,实现利益共赢;行业广泛参与,突破协同瓶颈;主动服务社会,提升协同引力。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在追求"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应着力实现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建设。高校协同创新载体"双一流"建设是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的动力源头和重要途径。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是高校协同创新载体"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导向和实践目标,要针对高校协同创新载体与区域产业价值链高端化的双向互促所面临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系统开展高校协同创新载体运行机制体制的改革,即以科技制度和组织制度创新推动高科技牵引,以人才机制创新推动高智力密集性牵引,以发展模式创新推动高附加值牵引。  相似文献   

7.
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围绕“双一流”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践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依托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建立交叉学科导师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多维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及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办学优势和育人特色的同时,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的完善,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布局、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协同创新、内部治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助力作用.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从规模化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期,但在以上方面还暴露出一些问题.未来,我国应紧扣"双一流"建设任务和要求,力求破解"双一流"建设困局和瓶颈,积极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具体做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匹配度,聚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完善境外优质人才引进机制,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对标国际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国际化一流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以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积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界定优质教育资源标准,注重中外资源的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双一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首要任务。创新能力薄弱是当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短板。为此,在分析高校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思想引领、优化课程体系、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师资水平等四个方面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校企深度协同,有效提升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效,论述了校企协同的本质内涵以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态势。认为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团队意识、引领实践探索、激发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特质的核心切入点。探讨了校企协同基本功能、运行机制、方式和内涵,以及校企协同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未达成共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偏差、校内外条块分割局面未完全打破、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必须树立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理念、厘清各创新主体利益诉求、协同打造联合培养利益共同体、建立健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保障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一流学科具有顶尖级的学术带头人与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充足的学术经费与先进的科研设备,开放有序的动力机制与协同竞争的创新机制,以及卓著的学术成果产出与突出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学科可以提升大学的美誉度;通过吸引优秀师资与生源使大学形成持续竞争力;可以有效推动大学声誉的再生产;可以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双一流"建设需要创新人才聚集与成长机制,吸纳青年学术领军人才;建立开放有序的学科融通机制,形成互相支撑的一流学科群;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结合国内外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针对普通高校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角度、多种方法协同培养的教学设想,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该教学模式对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能力将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本文旨在运用"协同创新"理论来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环境及路径进行分析,得出从大学生自身意识培养、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教师的培养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新实践四个方面构建多样化的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是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树立协同创新意识,整合多主体教育资源,构建有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下,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协同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协同创新的初衷就是要用一流的科学研究与服务来支撑一流的教学,最终一切都是为了人才培养。对协同创新的曲解或过度的包装对高等教育有害无益,这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为了使"2011计划"运行在正常轨道内,既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改革,又不偏离育人为本的初衷,应从理念、制度环境、管理文化、教师教学和企业参与等方面理解高校协同创新应以培育创新人才为根本,防止协同创新形式化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还高校协同创新的本义。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创新已成为多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教育协同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树立协同创新意识,整合多主体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志存高远 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1世纪国力的竞争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应当看到 ,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如学科前沿比较落后 ,培养的人才视野比较狭窄 ;研究生创新精神比较弱 ,创新意识不强 ;培养方式、内容、方法落后等。因此 ,必须树立争创世界一流的意识 ,建设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培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构筑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协同机制激励机制、打造一流跨学科创新团队、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等方面,对促进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组织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