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大学生恋爱是高校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及其原因,有助于对学生恋爱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性自由、性解放”等思潮的撞击下,“90后”大学生的性爱观呈现出恋爱群体大众化、婚姻观念多元化、性爱行为观开放化等基本特征.“90后”大学生的恋爱动因有三方面: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发展的需求;寻求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从众心理使然.对“90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爱观教育是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性健康教育机制;注重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衔接的性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心理教育,对于预防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产生,防止恋爱过程中认识及行为偏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中重点应让大学生理解爱情心理本质特征,把握男女恋爱心理行为的异同,正确区分“喜欢”与“爱”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悄然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对恋爱问题的处理能力等还不够健全,导致大学生恋爱出现诸多问题。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教育对策: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正确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开展心理咨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和心理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渴望,加之社会环境影响,90后大学生恋爱逐渐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笔者一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理恋爱问题案例和随机访查结果为依据,了解当代大学生恋爱特点和常见心理效应,从恋爱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原因,探索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个体辅导策略,以期有助于广大高校普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恋爱轻微心理困扰和一般心理问题辅导。  相似文献   

6.
“00后”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恋爱心理、抗挫抗压、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给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科学分析“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原因,通过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等形成合力,不断创新“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浅析大学生恋爱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国家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由明文禁止转向“不提倡,不反对”,在校大学生恋爱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探究大学生恋爱现象发展的背景和趋势,了解大学生恋爱观及其心理,分析恋爱现象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并探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学生思政工作效果的对策,是高校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女大学生恋爱现状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恋爱、同居和性行为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对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行为的学术研究则很少。本文利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女大学生恋爱的内在动机,利用“社会化理论”来分析影响女大学生恋爱的外在社会因素,并从性教育、同辈群体影响和网络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恋爱观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恋爱行为的认识与引导问题 ,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迫切需要我们去探讨和解决。(一 )在校大学生一般正是处于青年中期 (1 8———2 3岁 )。随着生理上的初步成熟 ,便开始萌发性的意识 ,产生需要爱情的欲望。这种“性的意识”和对爱情的需求 ,便是大学生产生恋爱行为带有客观必然性的生理基础。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 ,思想品德上互相了解 ,渴望得到别人理解和友谊 ,在异性中寻求知己 ,自然而然地会在一些男女大学生中出现恋爱行为 ,这便是大学生恋爱行为客观的心理发展必然现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对大学生恋…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已经把当代大学生婚恋教育作为了一个重点教育内容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健康教育随着大学生能力自身特点在变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指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基于大学生自身,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和对待神圣的爱情和婚姻,从而达到教育大学生谨慎对待婚恋,遵守感情的道德规范,营造健康的心理,正确树立恋爱婚姻观。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例,着重从心理、认知、文化三个独特的视角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流行语。通过透析,其流行语表露了他们的考试情结、恋爱情结和网络情结;表现了类推性、隐喻性和对称性的认知属性;体现了同音词谐音的文化、新潮的时尚文化、微时代和云时代背景下的草根文化、东西方融合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流行词语中的大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宁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3):44-46,52
流行词语是最新、最快反映社会变化的词汇部分,因而通过流行词语不难分析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风尚和大众心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流行词语表现出这样一些大众心理:商业社会的实用心理;审美情趣的世俗变化;求新求异的心理变化;简便快捷的时尚追求。词语的流行是可以进行人为干预、调整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有责任去实现“流行是最好的”的语言理想。  相似文献   

13.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重要的“苏门”文人。他一生的心态曾有过两次重大转型,由早期的用世心态转变为自通判原州起膨胀的悲剧心态和由悲剧心态转变为晚年的庸常心态。这三种心态各是以其权力意志、意义意志和闲乐意志为内驱力的。这三型心态是他一生中各阶段行事为文的心理基础,甚至进一步影响到后人对其人格褒贬不一的评价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传播界对于网络心理的研究愈来愈重视,特别是对于研究网络心理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中国网络心理研究的几个关注点包括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交互整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网络心理研究、网络群体极化的心理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15.
汉字蕴涵着一定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的变化也会反映在用字上。本文试举民族名、地名、称谓名、行为词等出现的改字现象,讨论了社会心理的变化对词语用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理的产物。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网络世界的交流中起着主导作用。网络传播语境催生了英语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文章将在英语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上对其反映出来的文化心理特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语言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说明了网络语言是一种多元文化接触、交流、融合的社会文化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大众的社会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信息孤独症、网络依赖综合症、网恋综合症、人际关系冷漠、自我迷失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对读者网络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因此,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就要重视网络信息导航,积极实施对读者网络心理中健康心理的提倡,促进读者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下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结合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的系统,其目标是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努力提高北京城市学院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发展学生个人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北京城市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开设团体小组(工作坊)训练课程、职业指导系统、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