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里黛玉悲泣葬花历来令观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除了个人、时代、社会根源使它悲剧意识浓厚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极为隽永的审美内涵,由此生发、透射出的邈远、空阔、无限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生者安葬亡人是正常行为,但一个大活人去葬花,于今天现实而理性的年轻人而言,却似乎是既罕见又另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首次阅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几处情节时,很多读者一看到这个只有黛玉才独有的行为,必然认定这绝对是曹雪芹的首创,是他塑造黛玉性格的神来之笔,殊不知,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芒种节举行饯花神活动就是一种民间风俗,曹雪芹以这个诗意的节日为背景,居然创造性地为我们挥洒出了一幅宝贵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5.
黛玉葬花     
在《红楼梦》里,宝玉在大观园生活时,他十四岁,黛玉十三岁。和大家都是同一个年龄段,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情节,是黛玉人格理想与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对花祭奠,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仪式,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下面所选是葬花的前奏,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和1987年《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剧本第七集"叔嫂染恙"。让大家来比较阅读一下两种文学样式,看看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特殊方式,承载着艺术家对人类,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是对人的灵魂而言的,是对人类生存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如人生的意义,人的命运,人的幸福,灵魂的归宿等。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人类心头,既让人困惑,又让人着迷。在《红楼梦·黛玉葬花》一节中,就透露出作者深沉的终极关怀精神。正是作品的这种对灵魂关怀的品质,引发读者的共鸣,使其沉醉在对命运和神秘未知的思索中,享受超越世俗的快乐,作品也因此而葆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廉萍 《高中生》2015,(4):17
《红楼梦》写黛玉葬花有两次,一是共读《西厢》时,一是芒种饯花时。前者三月中旬,葬的是桃花瓣;后者四月二十六,葬的是凤仙、石榴花瓣。虽然小说家言,但笔墨细如毫发,一丝不乱。葬花是宝黛重头戏,自然也是编剧的心头爱,所以戏剧、电影、电视剧都浓墨重彩、做足功夫。由于表演形式的限制,黛玉造型各个不同自不必说,单是花  相似文献   

8.
黛玉葬花和宝玉祭奠是《红楼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重要章节。在这之中,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与之相连的前后情节,都渗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剧氛围,寄托着作者的爱情理想与人生追求,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无奈,是“情”与“礼”冲突的感伤,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据《红楼梦》改编而来的戏曲称为"红楼戏"。清代"红楼戏"中写"黛玉葬花"戏的戏曲作品较多且在数量上占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以《红楼梦戏曲集》中的"黛玉葬花"戏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清代"黛玉葬花"戏对小说《红楼梦》的改编,从而分析清代"黛玉葬花"戏改编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谈雪芹笔下的黛玉之死周广曾林黛玉在那首有名的《葬花词》中,曾提出这样一个使人极端费解的问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作为悲剧的女主角,她是自然要死的,但那是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收葬她的又是谁呢?这都是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红楼梦》第23回和第27回中,对于落花,宝玉和黛玉分别采用"水葬"和"土葬"两种不同的方式,这样两种不同的葬花方式反映了宝黛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深度。宝、黛二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主体差异是造成二人在"葬花"问题上产生同和异的原因。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宝黛二人葬花方式的异同,可以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真人"对自我与自由追求的幻灭,写出这类人"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2.
黛玉和婴宁是我国古代小说巾两个不朽的女性形象,二人一哭一笑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在哭笑的背后二人却有着相同的本质。黛玉和婴宁一生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结局却反映出她们一样的人生悲剧,这种人生悲剧不仅仅是黛玉和婴宁的,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自然的原生态的真性情在世俗社会面前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3.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对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做了很多铺垫。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这个人物形象。本文分人物的风景画、命运的预言、悲喜交织间的踌躇三个方面对文章中黛玉的悲剧意味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那些花儿     
正一纳兰容若的一句"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远没有"黛玉葬花"名气大,只是因为没有如电视剧那样被经典地呈现过而已,却同样凄美冷艳,读到若思量亦令人百转千回。世态炎凉如水时,黛玉含泪自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初看时,是她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情感慨,实则却一语成谶,暗合了贾家的兴衰,而金陵十二钗最终陷入悲惨境地,也正是所谓"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纳兰容若的葬花读来更多的是一种失意的悲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女足真的足噩运连连,新年伊始的东亚四同赛中惨败,紧接着阿尔加夫杯赛再一次惨败,已经无情地被甩出在世界二三流之外.我们曾经获得过世界亚军的铿锵玫瑰如此凋零,顷刻之间乱花飞红,几乎到了"黛玉葬花"的地步,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17.
为黛玉平反     
读《红楼梦》,一般人会觉得黛玉小心眼,说话刻薄,处处多疑。然而我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误解。黛玉出生破落贵族世家,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奉父命投奔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这也为她日后忧郁敏感的性格埋下伏笔。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她去”,这种低人一等的身份和寄人篱下的处境,必然导致黛行玉为拘束、谨小慎微。黛玉宝玉初逢,小说借宝玉之眼刻画了卓尔不群的黛玉,虽是愁容却有妩媚风韵,虽是病体反添娇怯情态。体弱多病独具娇柔“病态美”,更是她性格及悲惨命运的暗示。黛玉是大观园的头号才女,诗…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悲剧,其中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一直为学界和读者所关注。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黛玉自身健康与性格角度出发,对宝黛爱情悲剧成因做一些粗浅的探索,认为黛玉自身的性格和健康状况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黛玉的死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是思想内涵里最有价值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如果黛玉不死,那么封建社会那残酷的吃人本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揭露,所以,黛玉之死,使《红楼梦》有了更深邃的思想,使读者用心去触及到了社会灵魂的更深之处,更使《红楼梦》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20.
简·爱与林黛玉都是中外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形象,比较她们的异同有利于加深对其形象的理解。文章从她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爱情观以及不同的结局分析了她们别具特色的反抗性格,赞扬了简·爱永不放弃的反抗精神,揭示了黛玉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