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作品先于欣赏而存在,是文学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作品是一种物质实体,它不依赖于人的感知而存在。文学欣赏始于对作品的物质媒介的感受。对作品的感受与对自然的感受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我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态度往往是被动的,而对作品的审美态度则完全不同,作品引起的审美态度在欣赏者初级感觉出现以前就以一种期待的方式存在着,作品是一种有待于欣赏者去填补的实体。一幅画挂在墙上,它虽然受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文学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现象,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文学欣赏既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互为主体的复杂对应关系,是一个充满着注意、期待、预设、回味等诸多心理活动动态的辩证过程,所以文学欣赏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3.
文学欣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想谈谈文学欣赏中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供同志们在文学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参考。一、文学欣赏的意义什么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活动使读者通过作品的文学语言,具体地认识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本质,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人由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文学欣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应现象,它可分为个体(或个人)和群体(或社会)两类,尤其是后一类共鸣往往形成一种文学的轰动效应.共鸣现象存在着特殊性,不少主题深刻而艺术性低下的作品能引起广泛的共鸣;不少艺术价值高而内容平平的作品也能引起共鸣;还有的内容与形式均不佳的作品居然也引起了共鸣.这种文学欣赏中的异常共鸣现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这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常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  相似文献   

6.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一、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被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吸引,对形象进行感受、想象、体验、玩味,并且获得审美享受,这便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学欣赏的特点。文学作品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热烈充沛的感情对读  相似文献   

7.
通过古今中外部分文学作品的分析,提出文学是人生的艺术,文学创作通过创造人生意象,解构人生体验,而文学欣赏存在对作品的认同和再创造过程,因而文学欣赏也是解构人生体验,即解剖、解释现实人生体验,构思、构造理想人生体验,从而安抚现实人生。文学创作和欣赏解构人生体验的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个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从文学形象的创造性到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人是万物之灵,而“文学是人学”,任何题材、体裁的作品,其实质都离不开写人,写人的情绪、感受、心理、性格等等。同时,也表明文学是由人创作,并由人来欣赏的。所以,系统的看,文学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一辩证统一体,创作过程与欣赏过程互为存在互为作用,联系这一对矛盾体的中介物正是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9.
文学欣赏是一种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 ,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 ,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反转来给社会生活以巨大的影响。文学的这种作用是通过文学欣赏来实现的。一部作品不管它写得多么好 ,只有当它为广大读者所欣赏 ,所接受和理解的时候 ,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离开读者对作品的欣赏 ,文学的社会作用就无从谈起。文学欣赏是实现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作用的中间环节。优秀的文学作品 ,由于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描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 ,表…  相似文献   

10.
本人认为,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欣赏方法大致包括通过作家创作主张欣赏作品、通过文学思潮欣赏作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欣赏作品、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欣赏作品与通过文学接受欣赏作品,这些有助于当代各族大学生提高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别,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读者运用文化积累重建作品意象,并补充、丰富作品的意象.文学鉴赏是对审美意象的再创造,是一种审美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学欣赏能力是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既能完成知识的传授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诗歌是培养文学欣赏能力的很好样式,本文以《孔雀东南飞》为例,从作品的手法、形象、主题和诵读的角度出发,谈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希望能为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带来些益处。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独特的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文学作品实现其审美价值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律,不仅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而且也能促使作家创作出更符合读者欣赏要求的作品.这对于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培养读者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评论中审美的感受力,是从事文艺评论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类文学艺术的长廊中,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学派,但不管那一种批评学派,都离不开审美的感受和判断。因为文学是美的领域,而文学评论则是建筑在美的领域里的思维。它的本质是一种审美的判断,是以欣赏为基础的一种审美活动,所以,它除了阐发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启迪读者对生活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评论者必须进入作品的内在世界,通过对美文学的细致具体的感受和把握,把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分散的、直观的美  相似文献   

15.
杨亚兰 《宁夏教育》2006,(12):72-72
1.文章思路教学与作品文学教育的关系。思路教学,应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思路教学是一种形式,那么文学教育就是一种内容。思路教学应该为作品的文学教育服务。文学教育,就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艺术形象、文学性语言,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进行思路教学的同时,重视作品的文学教育,用艺术的形象来认识社会,用文学的语言来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注重提起学生欣赏的情绪,这与知识教学的纯粹凭理智,是不同的。在欣赏之前,自然必须先要能了解,但了解并非文学教学的最后目的。至若熟读与背诵,是文学教学的一种手段,亦非目的。文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必须使学生对每篇读过的文章,得到深切的涵咏与体味,对于这作品能发生兴趣,愿意作进一点的研习。简言之,欣赏情绪的激发,才是文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文学含义极其丰富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艺术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提升,使教学符合新课改要求的素质教育。留白是一种艺术手段,原本是在进行书画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创作方法,主要是提高作品整体的和谐性、观赏性,为作品增加了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能够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美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学欣赏中的定位郭绍光李秋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由于读者欣赏作品时的角度与距离的不同,所得到的审美认识不同。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同一读者由于欣赏的角度与距离的不同,得到的审美认识也不同。角度和距离,实际上是欣赏者立足点的问题。不同的人,由于其独...  相似文献   

19.
文学欣赏客体是读者获得意义的源泉,是文本意义具体化的出发点,它为欣赏主体规定了欣赏活动的范围、方向和路线,对它的选择至关重要.为幼儿选择文学欣赏客体大体应考虑这几方面的原则: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三、注意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四、注意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