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推行的"大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始终贯穿着"生命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涵泳元典,认知生命——中华元典的生命智慧烛照;二、披文入情,理解生命——第一课堂的人文精神培育;三、感悟现实,激扬生命——第二课堂的生命专题教育。  相似文献   

2.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即"三生教育",作为云南素质教育创新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举措,高职院校"三生教育"应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自身特点。从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体验;从活动环境的企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渗入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教育。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开展才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的理论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道家思想为补充的诗教课程审美教育 二是近百年来语文审美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审美教育的理论探索。纵观这三个阶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发展,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审美教育本体论探究经历了关注主体生命(文质彬彬的君子,无为而无不为)——成就"理""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科学理性——重视主体生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元典文化是近年来史学界提出的一个概念,尽管学界对其科学性仍有争议,但它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却极具启发意义。既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也就是注重从元典文献这一角度来构筑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体系。从整体上看,使用和挖掘元典教育资源似乎更应该把握核心性文献,以及后来者对其经典解释。设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时,可以借鉴“经——论——律”的逻辑序列来构建元典教育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在子女的"三生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三生教育"观,把握生命教育中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内涵,培养子女的生存技能,树立积极的生活信念,教育子女体验"三生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三生教育"。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经济、就业、社交等重重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暴露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等问题,大学校园中的自杀、校园暴力、吸毒等现象频频发生,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更有效地遏制这些悲剧的发生,因此,"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开展"三生教育"要充分认识其深刻意义,努力探索实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增大了其教学难度,教学中对于文论元典的重视不够,教学中"史"、"论"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而缺乏特色等三方面是当前我国高校在中国古代文论教学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采取重视文论元典著作在教学中的作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合称,是近年来在教育界颇受好评的一项大型的德育工程。"三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如何正确理解"三生"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并内化为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教育是一种审慎的教育,审慎即是对人生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三生"作为人生的三个组成部分与境界层级,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三者既是教育的前提与条件,更是教育的对象与旨归。文章拟对生命、生存、生活三个概念在哲学的视野下做必要的理论阐明与逻辑澄清,从而为能够更好地开展"三生教育"做好学理铺垫。  相似文献   

9.
"三生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近年来在高校开设的两门独立的课程,二者在课程性质、内容体系等方面各有其特点。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体现着揭示生存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本质特征;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三生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挖掘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内容,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人生命活动的方式之一,是作者通过语言表达,让人们了解自己生命存在价值的一种活动。写作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写作者旨在通过倾诉向人们呈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条主线,安排系列训练,达到既提高学生生命价值,又提高学生习作素养的目的。为此,需要:引导学生领悟写作的真谛——用心灵书写生命;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体味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和环境——共享生命的阳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典型——提升生命的质量;引导学生用身心锤炼语言——追求呈现生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上看,"三生教育"是人生的根本性教育,是让人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人生教育,是通过关爱人的生命成长、激发生命价值从而惠及社会良性发展的教育,也是人才和人格形成的生命动力之基础教育。"三生教育"的深层底蕴,应当深入到人的生命理性、生存理性、生活理性中去,这样就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共人本主义哲学精神结合进来,即通过"每个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而实现"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的、既是个体的又是公共的人本价值精神。"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0,(10):21-23
近年来,我校基于"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成长;也基于现代教育的追求——尊重"人"的差异,依靠和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更基于大教育观的要求——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提出"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办学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探究直接抵及教育的本质——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将积极探究"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推进教育校本化。  相似文献   

13.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研究主题确定为以下几个:"生命的快乐——人际引导""生命的呵护——成长与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坚强,生命的价值——认识自我,自信生活""生命的探索,生命的潜能开发""生命的感恩,生命的祭奠""生命的追求——学习情绪心理辅导",开展教学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4.
袁海英 《教师》2013,(6):53-54
当前,学校"三生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三生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教学中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关心社会和自然。随着三生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生命活动,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提升文化生命力。本文以王韶华"三书"教育为研究对象,认为语文教育应做到以下四点:1.语文课教实、教活,激发生命的文化智慧;2.教研求深、求高,把人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3.育人以心性、以品格,体现"养成"文化行为;4.不断地努力、追求,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与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在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知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生命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儒家文化的育人思想和践行尽性的做人理路,是语文课程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理解好"儒家生命哲学的三大要义",构筑好"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完善"生命教育的三个体系",可以有效利用儒家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陈梦心 《考试周刊》2011,(46):210-211
"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魏书生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对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面对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最后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的一项独特的社会事业。"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告诉我们,教师绝不是培养统一人才的车间流水线,  相似文献   

18.
在这几年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一种新概念的教学——"生命语文"教育,即让语文进入生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  相似文献   

19.
有幸拜读刘慧教授的《陶养生命智慧——社会转型期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一书,书中第七章"生命智慧教育的教师"对智慧型教师的品质、教育观、教育机智进行了生动的论述。书中例举了刘彭芝、魏书生、杨瑞清等教育家的为师之道,令我敬重和向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从20世纪末开始引入,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探讨和推广,至21世纪初的2004—2006年达到高潮,辽宁、上海、湖南等省市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大纲或方案。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生命教育事业明显升温,特别表现在云南省大力实施的"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国已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