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语文课堂上仍然不乏教师"操纵"课堂,"操纵"学生,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失去朝气,师生共同"演绎"着死气沉沉。当下倡导的"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到底以什么样的角色呈现呢?这正是本文刻思考与探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一个焕发着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课堂,也必定能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语文的学习成为快乐的学习,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相似文献   

3.
"朗读教育"与"朗读教学"并不是一个概念。"朗读教育"就是指教师给学生读书听,朗读的主体为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余允许的时间内读书给学生听.朗读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新尝试,它能够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学目标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听读中渐受感染,在文化的熏陶中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低年级语文课堂终于一改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单边授课方式,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形成了"双边"乃至"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起了质的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变少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师课堂用语的要求降低了呢?恰恰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课堂用语的要求更高了。笔者在多次的教学交流课上发现,很多年轻的语文教师不再重视自己的课堂用语了,一味地追求课堂组织形式的新颖、学生讨论的热烈、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的用语始终局限在"请讨论一下""回答得很好""请坐""还有谁比他说得好"等几句常用语上。一堂课下来,除了课堂结构、学生表现可圈可点以外,教师倒好像是个"多余的人",课堂用语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句话说明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学生的语文学习50%来源于课堂之上,那么实现其课堂的高效性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抓住一个"真"字,如何引导学生寻找语文课堂中的"真"呢?  相似文献   

6.
张光鉴教授说过:"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对课堂的激情。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释放,生命的"情"弦才能拨动,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课堂的"主角"变成了"导演",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学目标未实现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常常剥夺了学生"出错"的权利。以往的语文课,教师常会以预设的标准答案甚至是一个标准词来引导学生,不达标准誓不罢休,  相似文献   

9.
熊涌 《考试周刊》2010,(35):55-56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活动过程,它不是机械单向的知识传授,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交流关系。这就使教学活动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具有艺术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构建语文课堂美的艺术;实施情感教学,提高课堂情感传递的艺术;针对不同课型,调动学生的不同艺术天分。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许多并无多大价值的"问题"纷纷挤进了课堂;学生往往对于教师的问题疲于应付,  相似文献   

11.
胡志鑫 《考试周刊》2011,(50):52-52
课堂少不了提问,语文课堂更是如此。课堂问题设计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设计语文课堂提问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在关键处提问,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提问,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己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语文学习充满勃勃生机。教师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关键是要创建学生积极的课堂氛围,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即要求教师树立人本思想,把广阔的课堂时空留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的舞台。这就需要教师为语文教学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语文课堂实践问题,朱武兰老师提出并强调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为学而教"的课堂改革。语文课堂亟需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觉",需要教师从原点上搞清楚语文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学科素养,就难以获得学科的尊严;从课程论的视角提高教师独立研读教材的能力,是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低效的急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余燕 《学子》2013,(8):26-26
一、构建正确的教学过程,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大都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能言善辩的口才,于是语文课堂往往成了语文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教师以讲为主,变"主导"为"主讲",取代了学生的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课堂看似知识含量丰富,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及时激发。看来在课堂中把"主讲"的权力交给学  相似文献   

15.
课堂气氛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拥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欲望,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走进学生内心,做好语文学习的引领者,创新教学方法,做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者,与学生一起享受语文世界的美妙。一、注重人文关怀,营造轻松课堂良好的课堂氛围离不开教师的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驾驭课堂尤其是课堂上的种种"生成"。要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用机智转化出精彩;因势利导,捕捉教育机遇;知错就改,促进教学相长;幽默风趣,化尴尬为愉快;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更有生命活力,使语文课堂更加轻松活泼,趣味盎然,精彩绽放。  相似文献   

17.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着重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和艺术。  相似文献   

18.
王秀文 《成才之路》2011,(3):93-I002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让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忌含糊应对,重真情激励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言,过去我们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或以笼统的"很好!"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以"你说错了!""不对,谁来说?"这类简单、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意在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自主深入的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这就涉及到作为课堂"主导"的老师如何发挥"导"的作用了,而教师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巧妙设疑、灵活提问来实现的。因此,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带着疑惑走进课堂,主动参与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现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