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生与死可以说是每个人所必然面对的事情,那么,以逍遥自在著称的庄子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呢?文章从对庄子"道"的理解出发,阐述了人应当安时顺命。然后通过对庄子所表达的生死复通为一的说明,指出庄子已经超越了所谓的生死。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就如文章开始处"鼓盆而歌"的缘起一样,在安命与"道"之中,追寻永恒的快乐和自由。  相似文献   

2.
庄子"心斋""坐忘"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世间的人总是为现实所困扰,为名利所樊篱,不是自毁,便是被戮,能幸免于难,就算很不错了。但是庄子却追求着神人、真人式的人生自由境界。他认为,通过"心斋"与"坐忘"等方式,能达到顺乎自然、物我两忘,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与大道通而为一的自由境界,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实质上是人生的自由的审美境界,是对主客体的精神上的超越,是进行审美创造时所呈现出来的并能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张雯 《文教资料》2010,(18):199-201
自由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所追寻的自由是一种"游乎尘垢之外"的超凡脱俗至高至圣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超越自适的自由必须"忘",因而"忘"也成为其自由观的核心。摒弃人间世的一切束缚和羁绊,先"丧我",继而"齐物",然后可"无待",达到"自由"的真正境界。同时,"忘"又是庄子用以解除生命的悲剧,达到审美艺术人生的途径。在污浊的人间世"忘"以摒弃差别和所欲,超越生命,物我合一,以臻于审美的愉悦观照。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6.
《庄子·大宗师》围绕"道"这个思想核心,阐发了真知、真人、生死等重要观点,说明了自由的有限性、自由的获得、自由的无奈,承接了庄子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7.
孔子和庄子都是在阐述哲学观点中指向艺术的,孔子认为艺术只可取"游"的态度,强调"礼而艺""艺而游";庄子直接对"游"发问,主张艺术家要绝对自由、不受拘束,追求通过"心斋"、"坐忘"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又是呈现于艺术精神之上的。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二者的艺术观加以比较,以期同中寻异、异中寻同,从而更好的把握中国艺术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自然观在天人分野中存在着自然性与人为性的相谬。在"天"的维度,"自然"体现了无为、自然而然的本意;在"人"的维度,实现自然则带有明显的人为色彩。以人为的方式实现的自然,强调对必然的超越,指向自由的理想。但这种"自由"却建立在"人合于天"的基础上,先天地隐含着逻辑的悖论:在"天"的意志中寻求人的自由。这种内在的悖论,外显为庄子自由观中游心与游世态度自相抵牾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庄子的研究中,人们多关注庄子出世思想而忽视其忧世情怀和救世精神。其实庄子具有深沉浓郁的救世情怀,主要表现为对浑浊社会的批判,关于生存出路的探索和对心灵自由的追寻,通过"内向的心治"来拯救社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神游"与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奇特的精神之游。两者在"游"的写法、体验、结局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屈原的"神游"是用一种正面铺陈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去留两难的矛盾心境,他感觉无路可走,选择以死捍卫理想。庄子的"逍遥游"则是用一种反面衬托的"跳过法",写出了他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这一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庄子无奈地选择了顺应世俗、与世浮沉。屈原与庄子的"游"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大鹏"形象源于《庄子.逍遥游》,不仅点染了庄子"无待"的哲学思想,而且以其自由的个性及雄伟精能的力量成为后世文人自况或抒怀的最佳形象。庄子之后的许多文人都曾刻画过大鹏形象,其中,李白以其浪漫恣肆、傲岸俊逸的人格魅力独领风骚。李白的《大鹏赋》专注描述了"大鹏"的奋勇激昂,宏奇壮伟。磅礴傲岸的"大鹏"已从庄子的哲学意象转化为具有独特含蕴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自由追求逍遥于四海之外,无极之野,是超越现实既定境遇的精神感受。郭象的自由则是安于性分或自足其性的逍遥,是安于现实的既定境遇的心境。庄子与郭象是两种逍遥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自由传统的主要代表。庄子和郭象这种内在感受式的自由传统与现代的或西方的突出个人自主性的自由传统有根本不同。然而,这两种不同的自由传统并不是完全不相干的,而是可以衔接或转化的。按照柏林的自由理论,庄子和郭象的逍遥就是从否定方面定义的自由、或曰有限定性的自由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古代的逍遥传统与现代的政治方面的自由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光谱中的不同区域。二者各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且是可以互补的。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三言"概念是对《庄子》文本中"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合称。通过对"三言"术语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认为"三言"具有"名称"和"概念"的双重性。"三言"作为名称,它指庄子所运用的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作为概念,它指阅读和研究《庄子》文本时所运用的解释性工具。  相似文献   

17.
近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围绕着"价值观"的主题大讨论。那么,何谓"价值观"?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解释是:这是人们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但是,由于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作为当代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  相似文献   

18.
叶琛 《培训与研究》2010,(10):42-44
"道"乃人之本性,天道与自然人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庄子人性观的底蕴是维持人的自然本性,批判与自然本性对立的"人为之累",使人回归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率性而为"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对老子"无为无不为"理想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人生哲学因其成就、作用与特色,已然具有现代意义与世界影响。梭罗以代表作《瓦尔登湖》在"人的自然化"、"反抗异化"、"开放心灵"诸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全方位体现了与庄子人生哲学的对话、交流与交融。其间,梭罗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认同、体悟和接力,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明璃 《成才之路》2010,(30):39-39
《庄子》一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无非是庄子对于宇宙的认识,强调我们只有让生命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道",遵循"缘督以为经"的原则,那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人生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自由状态。他又以极为浪漫的艺术手段,为我们诠释"道不远人"的观点。笔者借助《庖丁解牛》一文,着重阐述庄子描述的道的含义以及他笔下生动形象的道的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