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验告诉我,在文学领域谈论"大师"是件危险的事儿,"大师"是文学界的一只火药桶,碰一点火星子就爆炸。工艺美术大师、魔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汽车技能大师……此类"大师"尽可以封号,但"文学大师""语言大师"这类与文学搭钩的"大师"不能随便封号——要不有人会跟你急——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写作者和读者在乎,说明了在人们心中"文学大师"这顶桂冠象征着文学至高无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汇》2008,(2):11-11
季羡林先生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顸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  相似文献   

3.
陈建华 《中文自修》2003,(12):29-30
“就让那泪水般融化的秋雪/从不动的青铜眼皮上流淌/就让狱中的鸽子在远方啼叫/轮船在涅瓦河上静静地远航”(《安魂曲》阿赫玛托娃)。1989年,阿赫玛托娃诞辰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为她命名“阿赫玛托娃年”,她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被国际文学艺术界誉为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化源远流长,在灿烂的俄罗斯文学史上,大师迭出,群星灿烂。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以及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大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关于受难的精神.忧郁的灵魂以及如何才能获救的问题成了当时文学的基本主题。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同样起伏跌宕,精彩纷呈。但很长的时间里,20世纪俄罗斯文学似乎有些单调乏味。这样的一个误导的出现,首先是缺乏一种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的全面和客观的描述,当年被打入冷宫的,现在被国际文学界公认的文学巨匠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古米廖夫、帕斯捷尔纳克、曼德里施塔姆、索尔仁尼琴、一个多元化的俄罗斯文学史、排除了阿赫玛托娃等人,俄罗斯只剩下半部文学史了。“硕大的湖像一只盘子/云聚集在湖畔/那白色的堆积/如同冷酷的冰川”。这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后一部诗集《天放晴时分》的诗.因其“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编者  相似文献   

4.
吴娇 《文教资料》2013,(20):1-3
文章通过辨析四种对“师尹”和“尹氏大师”身份的解说,提出师尹是百官统称和大师为封号而非官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被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可谓经典。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总让我有些疑惑不解,杜甫为什么不说“两只黄鹂鸣翠柳”呢?“个”比“只”到底好在哪?这让我想起了文学巨匠——鲁迅。他在《秋夜》中有这么一句,说天空“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难道文学大师就可以不顾语法,随心所欲地用词吗?还是里面包含着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相似文献   

6.
《考试》2010,(11):30-31
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诗也可以反过来说:“图书馆应该是天堂的模样”。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站在我们面前的一座山,就像孔子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一样,鲁迅对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好之也好,憎之也罢,谁都无法否认这个事实。中国现代作家中还没有谁像鲁迅那样备受辱骂、备受尊崇与备受争议。时下中学校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作品居然只有一个“怕”字,不仅学生,教师亦然。这一“怕”字背后隐藏着什么?是隔阂、距离、敬畏,还是漠视、厌倦、排斥?这“怕”字背后有不寻常的意味,是鲁迅长期被魔化或神化遗留的烙印,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人化”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鲁迅作品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一般人已感受不到面对大师时的砰然心跳,不能成熟理性而又亲切自然地去拥抱这位文学大师,这只能说明人们的文学鉴赏力、文化判断力有待提高。一个具备成熟理性鉴赏力和判断力的群体,他们对待大师与经典时应该不事张扬,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8.
田力 《广西教育》2007,(9C):24-24
文学大师巴金说过——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马尔克斯绝对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威望极高的国王级人物.1982年,他凭着《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赢得了全球读者的顶礼膜拜,也影响了当今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实力派作家,他们中许多人甚至承认,在自己的创作中曾一度情不自禁地模仿过《百年孤独》.而《百年孤独》开篇那个具有魔力的句子——“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影响了很多作家的重要长篇作品,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李锐的《旧址》、余华的《兄弟》等小说的开头,仿佛是马尔克斯的经典语式,引导他们找到了进入自己小说世界的路径.如作家莫言多次所讲:“马尔克斯就像磁铁,我们无法抗拒他的吸力,只能跟着他走.他就像一座灼热的高炉,而我们是冰块,必须要远离、摆脱,否则会被融化.所以在长达二十几年时间里,我一直在跟马尔克斯搏斗,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而他的《百年孤独》,则是中国文学从伤痕叙事转型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学长廊里,文学大师层出不穷,各有各的风格,写文章的技巧却是共通的。欧·亨利以擅长小说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的文章结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技巧是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令人拍案称奇。这主要得力于伏笔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冰心,20世纪的同龄人,20世纪的文学大师!今年2月28日,系冰心逝世12周年的纪念日!在读者心中,冰心是永远的文学大师;在我心里,冰心是一位爱心的"圣母"!每当我路过北大燕南园和临湖轩时,每当我漫步在北大未名湖岸边和湖心岛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冰心,因为这里,老人留下了大量的足迹.她曾在这里求学、生活、执教、结婚,北大是她的梦,燕园是她的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文学大师,3000年来的文学巨匠灿若星辰,先秦不说,唐代伟大诗人、散文家就够列几行了;宋、元、明、清那么多文学大师,简直无法一一列举。即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100年持续不断的社会大动荡中,这片苦难而神奇的土地上,仍然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大师——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成色并不怎么足,叫起来有点勉强,侶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可当代即60余年来,偌大个中国,却没有诞生出来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13.
国学者,乃一国固有之学。国学之作用,可言极多。对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读书治学成就进行一番梳理、概括,展现了国学大师的"精博绝伦"之风貌;接着阐述国学中之文学的作用,以此窥见国学之巨大作用;最后陈述国学大师对我们后人发扬国学的启发,以及我们该如何才能发扬国学。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研读文学大师的初始之作,有如文学寻根,可以从中寻觅大师成就伟业的足迹,这对后辈学子来说是有启示的。近读《茅盾文课墨迹》就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15.
小钝 《今日教育》2014,(1):61-61
梁实秋是上个世纪的文学大师、了不起的翻译家。如果要拿四个字来形容他,“温柔敦厚”大概是最恰切的。当然.梁实秋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相反,他为了“规矩”常常得罪人。  相似文献   

16.
“核心期刊”,曾令人肃然起敬的符号,国内学人的进身之阶。不过,你知道究竟是谁给那些杂志戴上这顶桂冠的吗?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大师:张大千是著名的美术家、国画大师。两人虽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耕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美食,都是出了名的美食家。两位大师交情颇深,尤其是在国外生活期间,偶有相见更是亲热无比,必然共享佳肴,同饮美酒。所以,他们不仅有情缘,更有食缘,下面讲述的是两位美食家一次因缘际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四十岁前我渴望得奖,庄重文奖、冯牧文学奖、鲁奖、茅奖、省内的奖、省外的奖,我都暗自念想过。但是现在,从四年前起,我改变了自己,我不再念想那些奖。为了安慰自己,我非常刻意地记住了一位文学大师的话,这位大师说:得奖总的来说是满足虚荣心的,既然是满足虚荣心,那么不得也罢了。但奇怪的是——也可以说神秘的是,从  相似文献   

19.
聆听大师     
《教师》2012,(9):2-F0002
本书涉及国内外38位名人,他们遍及科学、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按照各位大师所从事领域的不同类别。全书划分为四大部分:“科技泰斗”“学术大家”“文坛巨匠(上)”“文坛巨匠(下)”。每个栏目之下,逐篇介绍每一位大师。本书在介绍大师们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的同时,突出地阐发大师们高尚的道德,宽广、卓越的学识和景行行止的人格风范,宗旨是使读者从大师们的成长轨迹中得到激励和启迪,把大师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很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0.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选材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因此为文者只有独具慧眼,作文才能独辟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