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上看到一台中秋诗歌朗诵晚会,诵诗者都是一些头顶“著名艺术家”头衔的人物,朗诵涉及到的也是古今以“月”为主题的名篇,我便把频道锁定了。 唉!这些“著名艺术家”呀!你让我说他们什么好呢?当我看到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苏民在朗诵一首吟月的古诗时,我瞬间想到的还是一个人都不愿再提的老问题:关于演员的文化素质——而这个问题是过去“老一辈艺术家”们经常数落年轻演员时爱谈的话题。北京人艺是类似于“国家话剧院”的地方吧?苏民也算北京人艺中的著名演员吧?但我所看到的那个他不具备把一首完整的诗前后读顺的能  相似文献   

2.
读书感言     
我先交待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本人上学不多,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我的知识积累主要是在18岁来到北京人艺以后,通过自学取得的。提到读书的“指导老师”,就不能不说说剧作家曹禺和演员于是之。  相似文献   

3.
一直靠剧院出钱做戏的北京人艺,目前首次尝试以“独立制片人”的方式制作小剧场话剧,大家更期待的是,具有戏剧样本地位的北京人艺,如何在混乱的市场化戏剧中寻找出更高品质的新的戏剧样式?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部难得的当代题材话剧,它碰触尖锐的现实却也有温暖的结尾。数位年过耄耋的老戏骨把一部话剧演绎得溢出了舞台9月14日夜里,北京人艺60周年院庆大戏《甲子园》首演结束,后台立即被各式轮椅挤得水泄不通。90岁的朱琳和88岁的郑榕直接坐着轮椅被推下台,后面跟着拄着拐棍的蓝天野和愈发消瘦的朱旭,他们分别是86岁和82岁。吕中和徐秀林算是演员里比较年轻的,72岁。"不累,还能演,"朱旭一边卸妆一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相似文献   

5.
说说赵起扬     
提起赵起扬来,读者可能不大知道。然而,他却是北京人艺不可多得的一位好领导。 曹禺曾经说过:“在北京人艺的发展史里,必须提起两个应该长久被我们记住的名字——焦菊隐和赵起扬。前者是北京人艺的总导演,后者是北京人艺的组织者和创办者之一。” 1954年的秋天,曹禺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新作《明朗的天》。北京人艺决定作为重点剧目排练,并由焦菊隐先生导演。  相似文献   

6.
他配得上"表演艺术家"的名头,但他自己的名片上只印着"演员于是之"五个字。现在,他走了,只留下那些无可复制的角色"也许是我在舞台上话说得太多,上天惩罚了我,让我现在再也不能说话了。"这或许是于是之最为痛苦的表达。作为话剧演员,于是之20年前就开始出现语言表达障碍,由此退出话剧舞台。1月19日,86岁的他在北京协和医院过世,真的再也无法开口说话了。他在北京人艺演了很多接地气的小人物:《龙须沟》里的程疯子、《骆驼祥子》中的老马,以及最有名气的《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他举手投足都是北京人艺的京味儿和亲民范儿。人们称他为"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但他生前表示,希望自己的生平简介里不要出现"大师"的字眼。于是之的名片十分简单,只有"演员  相似文献   

7.
《北京档案》2012,(6):60
正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首任院长为戏剧大师曹禺。1953年,国家拨款建"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坚持现实主义和民族特色,创作演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并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的先河,1980年起话剧《茶馆》先后出访了多个国家获得巨大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人艺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为中国的话剧艺术事业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对于以赤子之心掏出家底捧出大戏的北京人艺来说,《窝头会馆》的台词、节奏等等,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推敲打磨,而明显不足的演员后备,更是其成为经典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相似文献   

9.
唐刻 《军事记者》2003,(3):22-24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全国随之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早在毛主席题词发表前的一个多月,在雷锋所在部队的沈阳军区抗敌剧团正紧锣密鼓地排演着一出名为《雷锋》的话剧,使这位伟大战士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心里。同年,周总理先后两次观看、毛主席也在百忙之中完整地观看了此剧,并从众多争相与之握手的演员中,特意找到雷锋的扮演者张玉敏,对他的表演给予了肯定……自1962年8月15日雷锋去世后,张玉敏是人们接触到的第一个“鲜活”的雷锋形象。如今,40年过去了,作为第一个在舞台上塑造雷锋的演员,他始终…  相似文献   

10.
艾丰好直言。谈到自己从《经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后的人生盘算也是如此:“我最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位先生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磕碰的话,一个人应该能够活到一百二十岁。一百二十岁,分为两段,前六十年是一段,后六十年又是一段。我现在后六十年刚刚开始,是两岁。这后六十年,我的原则是开拓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新的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支配自己,做自己想干的事。体操比赛不是有两种动作吗?新闻报道也曾有过‘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说法。前六十年不管如何大体都是‘规定动作’,读书,…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剧协与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协商,每两年两国各派一戏剧家代表团互访。第二次派团是在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团长是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团员有曹禺夫人著名京剧演员李玉茹,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吕复,戏曲作家顾铴东,话剧演员兼翻译于黛琴,我也忝列骥尾。此外,日方还特邀北京人艺两位老演员朱琳和蓝天野,以及《马兰花》  相似文献   

12.
经典话剧的意义在于能让一代一代的演员去演绎和传 承。演员和观众如流水般变迁,只有舞台和剧目还在  相似文献   

13.
周斌 《档案与史学》2011,(10):48-50
一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在外交部任职期间,曾多次为郭(沫若)老当过日语翻译,其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是因为自己不懂《蔡文姬》,而遭到他的严厉责骂.事情是这样的:1959年,郭老的新作、话剧《蔡文姬》问世,受到广泛关注.几年后北京人艺剧团将其搬上舞台,更是轰动首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如果说郭老几年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06,(9):79-79
由话剧导演田沁鑫执导、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昆剧《1699·桃花扇》,将在北京首演。田沁鑫新导的《桃花扇》是名符其实的“青春版”,全部演员的年龄和剧中角色相仿,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据田沁鑫介绍,这一版《桃花扇》再现了昆曲的和谐之美。为了恢复原版的风貌,剧组曾赴上海、苏州、浙江各地寻找散落的曲谱。在改编上,田沁鑫只根据孔尚任原作,依照演出节奏进行了删节,没有新编和改动。而且,他还基本恢复了300年前文武并重的演出规模,舞台设计也非常考究,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南都繁会图》首次全景亮相;康熙年间的曲谱、昆曲大师俞…  相似文献   

15.
朱琳 《档案天地》2013,(10):12-16
朱琳,一位见证中国百年话剧历程的表演艺术家。1923年,朱琳出生于江苏海州一个贫寒家庭,从6岁出演《苏武牧羊》开始,先后参加话剧演出数千场,塑造舞台形象50余个,被视为话剧舞台的常青树。解放前,朱琳用"你敢写我就敢演"的回答感动了剧作家田汉,并在《秋声赋》和《关汉卿》中饰演女主角。新时代,朱琳创造出"鲁侍萍","如姬"、"蔡文姬"等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成为北京人艺黄金时代的"第一青衣"。她美丽脱俗、雍容华贵的艺术形象,韵味悠长的独特道白,形成了她独具大家风范的表演风格。朱琳不仅在国内被称为"台词专家",还得到了美国剧作家阿瑟弥勒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7,(16):83-83
曾在台湾上演的话剧《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引起很大关注。该剧除了拿20位台湾名人开涮外,10多位演员的100多套不拆标签的名牌晚礼服也成  相似文献   

17.
还得从大闸蟹说起 我十八九岁被发配到崇明岛当农民时,几乎天天饿着,如果一顿给我吃八两米饭,基本算填饱了肚子,可是,上头一个月只有30多斤粮食配给,如果一顿八两,那么还有两顿只能各吃一两粥了,所以我饿.  相似文献   

18.
蓝天野(王润森、王皇),1927年出生于河北饶阳。1944年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学画。同年开始演话剧.先后在沙龙剧社、祖国剧团、演剧二队任演员。1945年入党。1948年秋赴解放区.参加华大文工二团。解放后在北京人艺先后任演员和导演。曾演过几十部、导演过十几部话剧.参演过7部电影及约400部(集)电视剧01961年起师从李苦禅、许麟庐学中国画。近十多年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闻周刊》2012,(21):73+72
1952年6月12日夜,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院内,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代表北京市政府宣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60年后,蓝天野、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梁冠华、何冰等一众话剧表演艺术家共同为人艺庆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与"人艺"二字天然捆绑共生。六十年,人艺缔造出众多话剧艺术的经典,无论是《茶馆》这样的传世名作,还是创建日后以"先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5,(5):72-72
改编自老舍同名短篇小说的《开市大吉》是一部充满了荒诞意味的作品,说的是几个完全不懂医术的骗子开医院,赚黑心钱,最后却落得皆大欢喜的故事。演员通过剧情和台词制造荒诞、幽默、讽刺的效果,制造一种“人艺式的荒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