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晶晶 《学语文》2014,(6):22-23
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的传神描述,不但使鸿门宴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下面试从教学中对《鸿门宴》一文刘邦若干语言的感悟,分析刘邦个性特征,由此探寻楚汉之争刘邦能够最终取胜的一些原因。一、三"君"二"公"与"将军臣下"在《鸿门宴》中,刘邦对别人的称谓的运用真可谓合时合宜,这些貌似不经意的称谓,其实尽显其深藏不露的韬光养晦之术。  相似文献   

2.
余英时先生为解读鸿门宴的座次做出了贡献,但由于今本《说苑》有讹误,致使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根据古注与类书所引《说苑》古本订正了这个讹误,使鸿门宴的座次得到更清晰地理解。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重要转折点,正是项羽的“竖子”之行,成就了刘邦大汉的基业.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项羽和刘邦的冲突始终存在,而人物感情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善遇"刘邦,根本原因在于鸿门宴前、鸿门宴中、鸿门宴后十四五个月内,项羽就没有认识到刘邦的威胁性,没有认识到刘邦会是他日后独霸天下的敌手.那种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之所以"善遇"刘邦,是因为项羽恭敬慈爱,是因为刘邦是武安侯、待定关中王的认识,项羽杀不了刘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史上最牛的宴席当属鸿门宴了,鸿门宴对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相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主要描写的是宴会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本文让学生学习文本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分析人物性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了解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一、鸿门宴的形象对比艺术鸿门宴既是历史实录也是楚汉相争的艺术再现,如同一部多幕剧,故事情节曲折且引人入胜。同时,矛盾冲突尖锐,人物形象鲜明。在《项羽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但同为鸿门宴详略却明显相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最详。《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哙列传》也都有“鸿门宴”,都写得极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写得最详,长达1605字,这是历史本身和表现人物的共同需要。我们知道,详略、疏密的安排,取决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这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文章。鸿门宴,是在鸿门那个地方举行的一次宴会。一般的宴会总是友好的,但鸿门宴却大不相同,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充满着明争暗斗。参加宴会的双方剑拔弩张,潜伏杀机。司马迁在文章里,以鸿门宴为中心,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秦末刘邦、项羽这两大军事集团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鸿门宴这一场关键性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涉及到有关玉文化内涵的玉(?)、玉壁和玉斗三件玉器,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不可忽视。"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举"玉(?)"有何文化内涵呢?研读《鸿门宴》全文可以知道,项羽设鸿门宴的目的是要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  相似文献   

9.
刘志 《语文学习》2010,(7):120-122
《鸿门宴》一文向以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著称,正因如此,后世论者论及《鸿门宴》中的人物多见仁见智。然其多论及具体人物,罕有对照比较.见其性格优劣。笔者以为对照比较,深入分析,乃是整体解读《鸿门宴》人物性格之有效途径。《鸿门宴》中人物自然地分为刘、项两大阵营.这恰恰为人物解读提供了充分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一文,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幕,人们说到楚汉之争,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间得失更是令后人咋舌不已。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中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个性鲜明。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性格的弱点,才得以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死里逃生。可以说,刘邦是借义逃席的。我们先谈谈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义在鸿门宴人物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付俊 《学语文》2002,(6):17-17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历来为教者所津津乐“道”,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分析项羽形象时,往往只注意到项羽骄傲轻敌、自矜功伐、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未曾认识到正是因为项羽双重性格的存在,才使刘邦能够以柔克刚,巧妙地利用他的“柔顺”,平息了项羽的怒气,顺利地从表面杀机四伏、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逃脱。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涉及事情经过较为复杂,人物也比较多,在叙事上跌宕起伏,相当精彩。然而,《鸿门宴》之所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恐怕原因远不止此。《鸿门宴》在叙事之复杂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生境遇之复杂与险恶:外有强敌压境,内部又不齐心,有人玩无间道不说,还有人出馊主意。但是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鸿门宴就好像一个包围圈,冲不出去,你就玩完;冲出去了,或许就是另一片天地。鸿门宴就好像是一个命运交叉点,尘埃落定的时候参加者们回想起来,也许会有命运从那一刻已经注定的  相似文献   

14.
余英时先生《说鸿门宴的坐次》一文认为:鸿门宴的坐次“是太史公描写鸿门宴中极精彩而又极重要的一幕……太史公详述当时坐次决非泛泛之笔,其中隐藏了一项关系甚为重大的消息”,进而指出—— 但在鸿门宴的坐次中,沛公的“北向坐”则更值得注意。依如淳“君臣位,南北面”之说,刘邦显然是正式表示臣服于项羽之意。刘向《说苑》卷一《君道》篇记郭隗语  相似文献   

15.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有一定的道理。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项羽为什么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呢?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张鹏庆 《文教资料》2012,(19):11-12
本文通过对《鸿门宴》的情节的探索,分历史背景、前后过程、人物形象塑造及人物刻画手法四部分,论证了《鸿门宴》历史性、戏剧性、故事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鸿门宴》中,宴会以刘邦取胜,项羽失败告终。而我以为在鸿门宴上刘邦虽然脱离了险境逃归汉营,看似取得了胜利,但是却输了仁义。  相似文献   

18.
读《鸿门宴》,项羽和刘邦必定是主角,但本文暂且不论《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如何如何,我只想说,张良是我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9.
烘云托月作为国画的一种画法,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使其表现的人物或环境更加鲜明。本文主要以《鸿门宴》中项羽形象的刻画讲述了烘云托月法的完美运用。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记》中写得十分出色的一个片断。《鸿门宴》之所以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 ,固然由于揭露的矛盾尖锐复杂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更由于作家善于渲染气氛 ,使人常常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鸿门宴》以项羽“闻沛公已破咸阳”开始 ,一开头就先写“项羽大怒”。又写项羽命令 :“旦日歹食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这完全是稳操胜券的口气 ;而谋臣范增又火上加油 :“急击勿失 !”这样一来就显出了战火迫在眉睫。妙在司马迁在他们两人说话之间 ,插上一句“当时是 ,项羽兵四十万 ,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这样的叙述 ,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