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2.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以细腻见长。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其小说《布里尔小姐》便成功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一边缘人形象。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身份的结合,孤独地在社会中进行无力的抗争。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作为"爱尔兰人"的出身和作为一个有着特殊性倾向的同性恋者的双重身份使王尔德在社会地位上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导致了王尔德的多重身份和矛盾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美学观点和创作风格."边缘"是贯穿于王尔德的身份、思想和创作的主线.这种尴尬的处境和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迫切愿望正是现代"边缘人群"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的创作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卓越超凡。她以写实的手法、同情的笔调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以往所有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世界。极富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以中国婚姻制和科举制为代表的制度文化、反映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的精神文化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她的目的是架构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建立一个异质文化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6.
为了一个人     
一个前程无量的年轻人,为了讨女友的欢心,抢了路人的项链送给女友。他害了三个人,自己、女友和路人。西安的一中年男子,为了与他闹纠纷的妻子,在她开店的市场上放置了炸药,引爆后炸伤了数十人。为了一个人,他走得实在太远。武汉也有这样一个人,为了泄私愤,而引爆了坐满乘客的公交车。这个世界真不幸,为了一个人,竟然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很喜欢这样一个故事。男孩与女作文材料宝典 孩互相爱慕已久,但谁也不愿先开口打破这份爱的沉寂。终于有一天,他对她说要去美国留学。在话别的言语中,他很希望她能挽留他。可她仍是沉默无言。他她各自…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谈到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构建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从教育上来说。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让所有儿童受到公平、均衡、优质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儿童的教育。残疾儿童有身心发展障碍,因而有特殊教育需要。因为他们首先是儿童。所以政府要同样关心他们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可以吃的女人》中,主人公玛丽安生活在一个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她却抵制男权社会强压在她身上的一切。她的内心世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时刻觉得被这个男性世界所吞噬的焦虑感,和到最后勇敢地对面对这个男权社会的反抗精神让她成了一个生活在男权社会的边缘人。从女性主义的基点出发,分析了玛丽安的边缘人形象,呼吁和谐的两性观念,并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平衡男性与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因身处中美文化边缘,因思想独特与时代格格不入而遭遇不公正评价。今天重新审视赛珍珠的思想,可以发现她的特别贡献。赛珍珠最早探究"中西文化共融"的文化观,她的双焦透视的视角对中西文化提出了颇具远见的进步观点。她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宣扬其平等博爱的理念,更是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实践。她以异化方式翻译《水浒》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建设者。  相似文献   

10.
时下,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既是一句醒目的标语,也是非常流行、十分吸引人眼球的口号.仔细琢磨这句口号,可“喜”之处在于,它提示和号召人们关注孩子、重视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彰显一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而“惑”则在于践行起来很难做到.在三个“一切”中,“为了一切孩子”应当做;“一切为了孩子”难做到;“为了孩子一切”做到难.对待这一口号的正确态度应是,它可以作为行动的参考标准,但不能成为行动指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即由善意的引导变为可怕的误导,变成一种忽悠、虚饰与矫情.  相似文献   

11.
<正>"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耳熟能详,很多学校都把这句话制成铜字安放在显眼位置。然而,不少学校只是把这句话作为一句标语口号,真正的管理行为与之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从语言学角度看,"一切为了孩子"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排斥了"一切为了领导""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荣誉""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面子"等行为指向;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一切为了孩子"既是人本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观的主旨,应该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从学生出发。回溯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围绕管理和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千百年来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是法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无法归类是杜拉斯最为明亮的一个标签,这一标签闪现出了杜拉斯的边缘性和反叛性。在杜拉斯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她呈现给世人一个异常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笔者试图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其文本中的写作的女性入手,探讨杜拉斯写作的边缘色彩。  相似文献   

13.
吴藻为清代著女词人,婚姻的不幸引起了她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深入思考,在她的词作中,有对于无爱婚姻的痛苦和失望,更有着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愤懑与不满。她的生活和创作展示出清代中晚期女性的生存环境虽然相对宽松,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吴藻即无法实现自己展露才华建立功业的理想,也无法在婚姻中得到两情相悦、心曲相通的快乐,最终只能在古佛青灯中度过余生。  相似文献   

14.
钟瑛 《班主任》2001,(10):5-6
这三句话放在一起,不像标题,倒像个绕口令,但绕来绕去都离不了孩子这个中心,离不了教育这个话题. "一切为了孩子"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承诺,一种追求.为了孩子而倾注一切,首先需要我们对教育事业赤胆忠诚,对莘莘学子充满爱.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母爱?刘祖巨同志在他的微型小说《换肾》中作了最好的诠释。所谓母爱,就是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倾其所有的爱——一切为了儿子,为了儿子的一切。小说中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刘强不受委屈,虽然丈夫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她却一直守寡,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起养育儿女的重担。为了儿子,这位母亲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耗费在儿子的培养上。试想,如果母亲改嫁,遇到一个虐待刘强的继父,势必对他的童年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形成孤僻的性格,成年后的他就不可能走上通畅的仕途。这位疼爱儿子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熬干…  相似文献   

16.
正最喜欢李老师的那句话——"我,长大的儿童"。是的,李吉林老师童心永驻,与儿童心心相通,她的教育哲学具有丰富的童心质素。她的著作《为了儿童的学习》更是其儿童哲学在课程建构方面的具体体现。李老师的情境课程体现了儿童中心设计和经验中心设计的融合取向,具有鲜明的进步主义色彩。在她的"为了儿童、儿童至上"的课程哲学中,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是人的天性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她关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世界;她认为儿童的经验是有生命力的,流变的,动态的:她坚持教育者的任务是优化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情境,一种能够转化成儿童可以动用的个人资源的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时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8.
美狄亚为了追寻自己理想的爱情,积极的女性自我身份觉醒带来对社会归属身份的消极,促使她杀兄弃父选择跟随伊阿宋,成为为爱放弃一切的女性形象;在与伊阿宋生活的十年,她相夫教子,对妻子母亲的社会归属身份持积极态度,将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伊阿宋身上,女性自我身份暂时属消极状态;随着苦心经营的十年感情被伊阿宋背叛,她绝望无助之余,自我女性身份再一次积极觉醒,抛弃贤妻良母的社会身份,选择成为漂泊在外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19.
景爱娣是浙江省上虞县道墟镇国庆村幼儿园的教养员,从教14年来,她一心扑在幼教事业上,被当地群众亲昵地称为“我们村里的好老师”。为此,她曾连续4年被评为县先进托幼工作者,还先后被评为省、市先进托幼工作者;她所在的幼儿园也曾5次被评为县先进集体。1979年2月,村里要办幼儿园。由谁来筹办呢?村干部把目光都盯在景爱娣身上。景爱娣心里明白,除了已借好小学的一间教室可以作园舍外,其他是“一无所有”。但她还是二话没说,着手做起了招生工作。想不到,全村4~7岁的儿童60余人都要入园。她的心被震动了,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村民们对办幼儿教育事业的迫切愿望,也感受到了家长对自己的信任。开学的第一天,当她看到家长们高高兴兴地拿着小板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香港学创作对她的学史评价相当重要,与战时的主流学进行对照,她的创作显示出边缘的姿态,其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时学主题的深层思考,真正继承鲁迅遗风,捍卫启蒙学,而不是屈服于战时的主流,改变自己的学写作态度;二是感情基调的差异,主流学要求的是热的情调,而萧红却是在冷静的思考中以冷的情调叙说自己多重身份的感同身受,并以学的悲剧性作为支撑;三是写作手法与写作风格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