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所谓立愈,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自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一箱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效果的好坏,其决定因索和衍量的关性,主要取决于立意。 “立意”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古人一向主张“意在笔先”,这样写起来才能心有“主…  相似文献   

2.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凡历代有成就的文人墨客,都主张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  相似文献   

3.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凡历代有成就的文人墨客,都主张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王志 《新闻知识》2002,(6):25-26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立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立意即主题,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古人说:“意在笔先”,意思是在动笔之前应将文章的主题考虑清楚,否则写作就会迷失方向。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辛辛苦苦将素材采访到手之后,整理成文,却又常感到文章  相似文献   

5.
文章题目,犹如人的眼睛,一目传神,杨贵妃“回眸一笑”,压倒了“六宫粉黛”;一道画龙点睛的“快语”标题,同样也能尽传全文题旨。编者为改好题目,使之题文相符,形象简明、蕴含新意,往往搜尽枯肠而不得,只好借助于古代诗词。“快语”《“一勺西湖水”的“勺”》,即其一例。这篇“快语”原题为“漏洞应该补上”。说的是在物价检查当中,检查者只查物价的高低贵贱,以及短斤少两,而沽酒舀浆用的勺子却没有去查。其实,勺子都没有一个标准,大小不等,中间凸起,  相似文献   

6.
所谓立意,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提炼和挖掘的主题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没有主题思想的文章,如同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读之无味,毫无一点战斗力和影响力可言。千古文章意最高,古人看重立意,不仅因为它是文章的灵魂,还是文章的第一亮点。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特色,其立意的高低好坏,直接关系到媒体的质量与形象。怎样才能提高言论立意的水平与质量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好三基本。  相似文献   

7.
丁海宴 《现代传播》2002,(6):114-115
立意 ,习惯地理解为作品的中心意义。或者叫作品的主旨、主体思想。这种解释基于一种“名词化思维”。即 :立意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立意 ?“……是……” ,产生的一定是关于对象的解释 ,一种逻辑的认知结果。其结果可以是一种精神 ,一种境界 ,一种品质 ,一种个性 ,甚至是一种心态 ,而实际上 ,立意是动词性的。意义是什么 ?这只是立意的一个条件。立意的另一层含义 ,则是意义的形成、制造和构建。即 :意义的造型。意义没有形成意义 ,还不是意义的全部。换句话说 ,意义的造型不是意义之外的操作 ,而是意义本身的动作。是立意概念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戏是劝人方。文人墨客中则流传着“诗言志”的格言。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为文写戏,要立意,要有思想主旨,要提炼出鲜明的主题来。戏剧大师曹禺对立意作过一段精采的论述,他说:“一个写作的人,对人,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对种种大问题,要有一个看法。作为一个大的作家,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然,尽管掌握了很多的、很丰富的生活积累,但他没有一个独立的见解。没有一个头脑来运用这些东西,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悟出一个主题来,那还是写不出深刻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知心须洗心   实际上,能不能“知心”,不只是有方法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心灵修养的因素。有的人采访就事论事,写报道也是就事论事,因而出自于他手下的文章只见其事不见其心,虽然写到了人,但正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所说的:“不像一个活的人,而煞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这种只写外表不写灵魂的不乏其例。不是不想写,遗憾的是他看到的是些外表的东西,没有看到灵魂的东西。法国文学巨匠雨果说过,人有两种眼睛,一种是生理上的眼睛,一种是心灵上的眼睛。如果没有心灵的…  相似文献   

10.
立意是申论文章写作的灵魂,一个好的立意,要做到正确、明确、唯一、深刻.而在考试中,由于对题干要求和给定资料的理解不到位,考生很难提炼和选择出好立意.针对这些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三步立意法”,增强立意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的亚运报道中,《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人民日报1990年8月3日一版)显得别具一格。首先表现在立意上。“作文须先立意”。文之立意犹如人之气质。立意高洁则文章俊秀。亚运报道迄今为止已不可计数。其中不乏精彩之作。象亚运工程建设这种同类题材的报道,由于报道周期长,报道对象单一,要想出“新”,只有在立意上下功夫。《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下称《月亮》)正是在这方面成为同类题材报道中的佼佼者。《月亮》是一篇亚运工程建设的总体报道,作者用一个别开生面的开头——一个早已被科学家澄清的“误传”至今却被人们津津乐道,得出一个不同凡响的立意: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这个立意颇具气势。更重要的是它击中了时弊,在读者中产生了共振。这些年,见惯了冲击中国市场的  相似文献   

12.
《桐乡粪桶畅销留给我们的启示》这篇评论好在什么地方?我琢磨的结果是:它立意深刻、新颖,明晰,在表现手法上有电视评论的特色。先说这篇评论的立意。立意,就是选择主题,确立中心思想,这是一篇评论的灵魂、生命。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说:“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意远则旨永。”也是说的文章立意高远对统领全篇、遣词造句和文章流传久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范军 《编辑之友》2001,(4):18-20
就一首诗、一篇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服务于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者抓住文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登堂入室,一览全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家们一向很重视诗文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板桥家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此处之"题",有"题旨"、"立意"的意思,而标题则是题旨、立意最集中的体现.因此,标题及其所蕴涵的旨趣、立意对诗文创作来说,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题目在诗词(或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  相似文献   

14.
立意浅说     
一位年青的记者曾感慨地说;“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写文章;写文章最难的事,莫过于立意。”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写文章要说明什么问题,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事前必须有个明确的中心或主题。这在古文论中叫做立意。如果还没有立意就动笔写作,违背“意在笔先”的写作规律,那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七拼八凑,杂乱无章,就像唐代大文学家杜牧  相似文献   

15.
姜海燕 《新闻三昧》2000,(11):44-45
所谓“散文式”新闻,就是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向散文式方向发展,要求“新闻要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努力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尽量使用白描手法,结构要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要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练……”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在立意、意境方面作一探索式的诠释。散文式新闻贵在立意.以意取胜。所谓立意、即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称为主题思想,它是新闻的主体和核心。立意是新闻记者在  相似文献   

16.
记得什么人说过:“房间里若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也许,是一则推销书的广告这样写过。纵使是广告,若说得精辟,也不妨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17.
就新闻评论选题的思维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向思维”,即顺着记者的思想或多数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看法选题立意,发表议论,帮助人们加深对新闻报道的认识。报刊上配新闻发表的大多数评论,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另一种则与之相反,称为“逆向思维”,也就是逆着记者的思想或多数人对新  相似文献   

18.
屈然 《青年记者》2013,(20):123
新闻评论因其鲜明的立场、高度的导向性和特殊的权威性,决定了它在报纸特别是党报中不可替代的"旗帜"地位和灵魂作用。增强评论的可读性,首先要注意评论的思想性。人们读评论,主要是领会其中的思想,缺乏思想,评论就没有灵魂。评论要针对时局,旗帜鲜明;要立意高远,评出新意。  相似文献   

19.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20.
实际上,能不能“知心”,不只是有方法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心灵修养的因素。有的人采访就事论事,写报道也是就事论事,因而出自于他手下的章只见其事不见其心,虽然写到了人,但正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魏巍所说的:“不像一个活的人,而煞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这种只写外表不写灵魂的不乏其例。不是不想写,遗憾的是他看到的是些外表的东西,没有看到灵魂的东西。法国学巨匠雨果说过,人有两种眼睛,一种是生理上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