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概念应运而生。自此,学校层面上的教育实践与管理实践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成为一种“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一、此“实践”非彼“实践”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意义首先在于凸显了与以往实践的不同。同样是一种“实践”活动,如今的学校实践是研究性的和变革性的。它的基本特质是:  相似文献   

2.
走向"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概念应运而生.[1]自此,学校层面上的教育实践与管理实践显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成为一种"研究性学校变革实践".  相似文献   

3.
叶澜教授及其团队在长期“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基础上,2004年正式提出了要构建中国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随后的2007-2009年间,团队通过对“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相继推出“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回望》《立场》《基因》和《命脉》),初步回应了构建学派的主张。2014-2015年,基于进一步的深化,团队又出版了三套共30本的论著系列(系列一“基本理论研究”,系列二“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研究”,系列三“合作校变革史”)。  相似文献   

4.
“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意义上,实现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的双向重建。为此,“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适度领先于实践,而且还十分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的理论转化和渗透。目前,关于学校教学变革理论的重建研究已然完成,与此相应的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变革实践重建研究也在形成和完成之中。其中,数学学科已舔本完成“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变事实践重建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10,(2):F0002-F0002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是在叶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15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一部系统探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专著。  相似文献   

6.
“留白”让教学更有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创始于1905年的百年老校,也是上海一期课改与二期课改基地校,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校。多年的教育改革,明晰了学校“启蒙养正,自主合作”的核心办学理念,同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其中,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是学校教师在改革中集体创造并认同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实践的课堂教学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芳 《中学教育》2009,(3):50-54
闵行十年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抓手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开创了一条区域行政力量与高校研究力量协作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之路,促进了一批实验学校校长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实现“成事”与“成人”的互动转化,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转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实践路径的夯实。此外,通过组建“研究共同体”这一非行政性组织,为学校营造了区域教育改革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闵行区十三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涌现出一批行走在"研究性变革"之路上,以"学生立场"为创造源泉的创造型教师队伍,并辐射引领更多新教师成长起来。"新基础教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学校转型时期,“新基础教育”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实现教师自我更新。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教师在亲历的各种活动或关系中与他人交互作用,这是自我更新的外部促进机制;教师在个人的教育理念与日常实践行为的双向建构中形成内在关联性体验,这是自我更新的内在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独特的时代环境中,学校要走“转型性变革”之路,这一点在“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已成共识。闵行四中在践行“新基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扎根学校传统,依托现实基础,走出了一条以学校“变革文化”的自觉培育来带动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新路。  相似文献   

11.
1999年5月,迎着新世纪的曙光,闵行教育作出了"全面引进华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的世纪性战略抉择。时至今日,"新基础教育"已在闵行走了十三年艰辛而又辉煌的研究性变革实践历程。这十三年,闵行教育不仅走出了一条区域行政、高校力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究性变革实践”的理念在“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中日益扎根,其影响力逐渐在各地弥漫扩大,研究的意识、行为、能力和习惯已经开始贯穿渗透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从“教学高手”到“研究高手”,再到“教学研究高手”,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4.
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是基于研究性变革的学校转型研究。在这项长达近18年的研究中,叶澜认为教育变革呼唤发展性的新型教师队伍,而教师的在职教育难以独立完成造就新型教师的艰巨任务。无论是脱产还是不脱产的在职教师都需要面向和回归到学校教育实践,造就新型教师的基本路径在于教师自觉参与学校的变革性研究。教师在变革学校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生命整体,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让自身得以成长。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价值愈益为人们所认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被视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我们看到,不少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有些学校只是把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时髦”,以此“装点门面”,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前段时间,笔者在几所中小学观看了几节被叫做“研究性学习成果汇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9,(2):F0004-F0004
“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责任岗位:叶澜教授)探索和总结“新基础教育”在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尤其是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新文化创建方面的独特经验和创新理论;探索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中国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可能贡献和贡献方式。  相似文献   

17.
初任教师阶段是适应教师角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和掌握教学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对教师的职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迫切需要获得支持和帮助。但在教育变革背景下,传统的初任教师支持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初任教师的成长面临着困境,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新基础教育”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学校变革给予了高度关注。学校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基础教育体系形成一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机制,从而能解除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和基础教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变革的总体趋向,反映了教育改革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宏观转向微观,从表层转向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学校变革形成了以下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也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新的基础。1.教育变革必须从学校内部开始。教育变革的真正“秘密”隐藏在日常教育生活和经验中,并且学校成员的日常教学实践也不断赋予教育变革真实的意义。从根本上讲,再多的外部干预也不能…  相似文献   

19.
1999年5月,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作出了"全面引进华师大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做好素质教育下篇文章"的世纪性战略抉择。时至今日,"新基础教育"已在闵行走过了十三年艰辛而又辉煌的研究性变革实践历程。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中国大陆的学校变革理论的共通的价值取向是理解和尊重生命,方法论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建构。在关系思维视野下,“新基础教育”、“理解教育”、“生本教育”、“主体教育”、“新教育实验”在变革的思维方式、变革路径和变革场域上有简单和复杂、开放与封闭、局部与整体的区别。中国教育学派将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建中形成和成熟,为中国本土教育学有望发出一致的声音奠定综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