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接触、交流与融会的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分立发展到合一发展、互补互融的长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巴蜀体育文化特征成型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分析了武术、少数民族体育和现代西方竞技体育对巴蜀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对巴蜀体育文化特征形成的影响.对巴蜀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及个性发展的独特魅力和其对整个体育文化建设的输出和影响作出分析,对体育文化的体系建设和目标建设做了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地理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等视角,探讨了文化空间的内涵,构建了由自然和社会构成的区域文化空间体系.基于伏牛山文化圈文化空间的整合,以神垕镇为例,提出要从自然的整体出发,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合理布局文化节点,整合城镇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保护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和城镇风貌结合起来,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川渝文化合作,同源共荣、异质互补是其逻辑起点。同源与异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原因在社会地理的分分合合和自然地理的各具特点。同源与异质,其文化区域的认定,当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辐射中心。异质互补的价值目标,应该有长远与近期、显性与隐性的认定和确立。促进经济发展,只是其现实目标,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根本的文化建设,以实现经济的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子传媒时代,电视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川渝两地都很重视本地的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但是,电视文化的发展,精品不多、原创乏力,在国内、国际缺乏竞争力。川渝两地电视文化应该开掘各自的特色,发挥双方的优势,加强合作、交流,创造互惠共赢的新局面。川渝两地电视文化合作、交流具有良好的基础。川渝两地在电视理论研究、电视剧创作、节目设计制作与传播以及电视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已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格局,同时,也拥有互利合作、互助交流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一种地域纠葛的视野下,本文对李劼人《死水微澜》、艾芜《南行记》和沙汀《淘金记》以及它们在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改编,对《红岩》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进而,提出"开放地域"的思路,期待川渝的合作,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本土资源理应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的源泉,为民族特质的"中国经验"确立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凸现出川渝文学与文化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略论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与巴蜀间的民间交往、民族迁徙、军事冲突及文人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巴蜀文化成为南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因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文化土壤,促使南诏在“盛唐之音”氛围中,大量汲收巴蜀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9.
皖北淮河流域是我国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丰厚的道家文化历史资源、流行广泛的民间艺术以及自觉的民俗活动共同诠释了本区域道家文化在我国道家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道家文化资源和道家文化精神在本区域文化旅游中如果得到合理开发,将有利于构建生态、休闲旅游模式,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整合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旅游品质,改变皖北旅游业的冷现状。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文明由多个区域文化所构成。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中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内蕴和区域文化特点,受巴蜀文化的哺育,巴蜀大地历代文史大家辈出。为推动巴蜀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加强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12.
简论湖湘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是它的早期母体。它和齐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域文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等共同点。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调而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杜甫巴蜀诗在杜诗中占相当大的篇幅,与杜甫长期流寓巴蜀、受巴蜀文化影响关系甚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杜甫的诗歌创作,极大地拓展了杜甫的诗意空间。杜甫巴蜀诗不仅展示了巴蜀的自然风物、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与巴蜀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将巴蜀文化与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机结合,使其诗意空间更具丰富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4.
巴蜀山水画艺术孕育于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中,体现在巴蜀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貌特征和地域审美特质。巴蜀山水画艺术根植于丰富的巴蜀人文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品格和创造出了强烈的山水画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文化资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并越来越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推动着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作为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哈大齐工业走廊如能根据区域特色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认定与整合必将对黑龙江省的区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沙汀被公认为典型的地域小说作家。本从巴蜀地域呈现的角度,梳理了沙汀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探索,凸现了不同区域经历中,巴蜀地域化在其整体思想资源的存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静态的结构分析和动态的互动分析是研究高校学生文化的两种进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高校学生文化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其运转规律.而文化传递和文化交流则构成了高校学生文化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主体的生态位差别、集体化程度差别、相关性差别以及不同文化体系在同质一异质、竞争一合作及互补一互斥等天平上的位置,决定着文化传递和交流的效度.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联动改革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新世纪以来,在政府主导、社会推动、高校参与下,长三角地区通过举办教育论坛、开展校对校交流、签订教育合作协议等,进行联动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等教育联动改革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人才、教育等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以巴蜀文化从区域文化向着地方文化转换的古今流变轨迹为历史参照,从文化空间的绵延、文化中心的形成、文化心态的嬗变这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指出了以巴渝文化与蜀都文化为核心构成的都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将促成巴地文化与蜀地文化的现代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