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口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统计数据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指标,对1990—2007年巢湖流域人口承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8年间巢湖流域实际人口规模均超出流域经济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和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容量。认为,人口压力是巢湖水质恶化、治理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为综合治理巢湖污染、制定流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提供一个量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社会人口对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本文在PER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因素,首先建立区域人口容量的PEER模型测算四川省2001年到2010年资源、经济、环境的人口容量,并运用回归分析建立实际人口与各要素人口容量的方程式测算四川省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0年资源人口容量比经济和环境的人口容量大,资源适度人口比经济和环境的适度人口大.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建设水平是限制人口容量和生态适度人口的主要因素;生态适度人口远小于实际人口,平均人口赤字2186.3万人且呈现上升趋势;因人口带来的资源、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尤其体现在经济与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和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合肥市2000-2009年间的人口承载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人口总量和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上升,人口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最后,根据合肥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和政治在时间和空间上满足人类需要的永续性和公平性,是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即可持续发展具有阶段性.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背景和人类强烈干扰背景的区域,其目前的可持续发展只能处于初级阶段,该阶段是以自然-经济-社会的恢复与重建为主题和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库区初级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或生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加强交通建设是当前急需实施的一系列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可持续发展视角,以适度人口理论、人口转变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人口生育政策的现状和演变进程,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采取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措施,及时调整人口生育思路,以期有效应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人口问题,以实现促进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适度人口理论最早是由西方人口学家提出来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什么是适度人口,至今尚无定论.笔者曾在<适度人口新论>一文中,对"适度人口"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从而得出"适度人口就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要的适度劳动力人口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必要被赡养人口之和"的逻辑结论.从这个结论中可以看出,适度人口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一是社会所需要的适度劳动力人口;二是由适度劳动力人口所决定的社会必要被赡养人口.本文将从适度人口构成角度,进一步探讨适度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关系粮食安全、土地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和经济两维度分析1997年、2012年各省市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空间变化和区域差异特点,为土地利用合理利用提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31省区市总体呈承载人口潜力大于现实人口规模态势且地域差异性明显,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然承载力最大,北京、天津、上海经济承载力最大,区域不均衡发展,超载与盈余并存。  相似文献   

8.
一、考点扫描(表1) 二、知能构建 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基本思想包括鼓励经济发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谋求社会全面进步.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梳理出一个衡量指标,才能有助于发现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措施.高中阶段衡量区域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分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表2).  相似文献   

9.
研究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人口问题,对于制订科学的人口控制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简要介绍西方适庹人口理论演进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适度人口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上海将来合理人口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规模是一个最基本的人口变量,研究一个城市的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不能不涉及这个城市的合理人口规模问题.本文主要根据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思想,借鉴日本东京人口增长变动的经验,探讨上海将来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人口规模.结论是:常住人口2000万、实有人口2300万,是上海2030年相对合理的人口规模,也是上海将来人口增长变动的最大可能规模.  相似文献   

11.
运用我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和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均呈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工业比重上升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改善有负面影响;另外,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分位点对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最后,文章对如何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口素质的高低,特别是人口教育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视和提高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对加快贵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贵州省人口教育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又有特殊的地域性关联,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于深入分析。提高人口教育文化素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省情又具有可持续性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和财富最集中的地区,然而台风及由其引发的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链时有发生,对区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尊重自然规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适应是以协调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关系为出发点,即人类要在充分尊重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基础上,合理调适自身行为,实现"与风险共存"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适应行为又可分为工程性和非工程两大类,工程性适应侧重防灾减灾工程(如海堤、水库)等能力建设,非工程性适应侧重减灾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如分区分时的人员转移安置,灾害分级响应和纵横协调,多主体风险共担等)。综上各项工程和非工程性适应对策,有助于大大提升区域灾害风险防范和综合适应能力,有效减轻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损失。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大致经过了鼓励生育、放任生育、计划生育等政策的演变与调整。如何历史、辩证地看待我国人口政策,不但可以认清我国当前的人口现状,也有利于寻找一条人口规模适度与经济可持续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发展理论经历了由追求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理论到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多学科思想的集成,是区域发展理论的最高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地域上的落实与实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果。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贫困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地战略,增强人力资本;扩大开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一个国家、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河南省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其在人口数量、规模、结构、素质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在综合分析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南省现阶段存在的人口特征及人口问题,为解决河南省人口问题和制定人口政策,促使河南省由人口大省转化为人口强省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我国区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涵,从环境、人口、以及经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国际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制度措施、经济手段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一个国家、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河南省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其在人口数量、规模、结构、索质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在综合分析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河南省现阶段存在的人口特征及人口问题,为解决河南省人口问题和制定人口政策,促使河南省由人口大省转化为人口强省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人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口的发展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近年来,陕西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规模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形成了很大压力。运用 EOP-MM 模型,以2002年为基期,对陕西省2002-2011年的经济适度人口规模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10年间陕西省经济适度人口规模小于实际人口规模,与实际人口规模存在差距。从产业结构层次、劳动力结构转换、人口规模、人口总体素质、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提出了缩小差距、增加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