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料中有关"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定的记述,前后多有出入.一说是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另一说是诸侯之约.通过考证项梁战死后,楚国军队的两次权力调整,以及救赵诸侯军的指挥权调整,可以推断:入关为王的立约者,实为项羽而非楚怀王.后世之所以将立约者移植到楚怀王名下,应是汉建立后,统治者出于贬项扬刘的时代需要,而对史料加以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阅读》2012,(7):F0003-F0003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汉相争的后期.项羽带领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围困在垓下.刘邦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悲壮地自刎身亡这则成语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相似文献   

3.
刘邦项羽之争,汉胜楚败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又有主观的个体原因。刘邦的拥护者是广大农民项羽的拥护者是统治阶级。刘邦顺应民心,顺应历史,项羽逆历史潮流,不得人心。刘邦有关中作根据地,以逸待劳,项羽长途跋涉,长年征战。刘邦善于用人,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而项羽刚愎自用,又不善于用人。  相似文献   

4.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项羽、刘邦的一次交锋。《鸿门宴》,表面上看是项羽、刘邦的一次欢宴,实际上是一次军事谋略的交锋。酒宴上,座位的安排,极能体现人物性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在陕西新丰鸿门的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是项羽一生中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也是刘邦、项羽从盟友转为敌手的开始。从此天下转入楚、汉相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在陕西新丰鸿门的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是项羽一生中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也是刘邦、项羽从盟友转为敌手的开始,从此天下转入楚、汉相争的局面。鸿门宴其实是一场政治上的较量。刘、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历史上,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不仅是政治、思想的斗争,而且还表现为军事的斗争。楚汉战争就是这样。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粉碎了赵高、胡亥奴隶主复辟政权,也推动了儒法斗争。项羽和刘邦之间所进行的楚汉战争,就是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推动下儒法两条路线的搏斗。斗争的结果是楚  相似文献   

8.
汉高祖刘邦与西汉世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汉世风的形成与汉高祖刘邦的提倡和支持息息相关,要全面认识西汉世风的文化形态必须从认识刘邦入手。西汉世风主要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这三种世风的彼消此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刘邦个人活动的积极成果。三种世风的交织既勾勒着西汉初年的社会风貌,也启示着西汉文化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王力先生曾说,掌握了古汉语词汇就等于掌握了古代汉语。事实的确如此。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汉语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词汇演变与发展不仅最快,而且也最明显。而其语法结构和语音发展变化则相对稳定,又易于理解,跟现代汉语有较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古代汉语词汇的掌握就显得异常重要。除了古今演变巨大外,它还有零散琐碎,不易记忆掌握等特点。例如“羹”字,在古代汉语中,它一般是释作“带汁的内”,《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有句话:“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羹”字词义就是上面的含义。对照上文还有“公赐之食。食舍肉”一句,就更能体会到它的本义。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语句,这是刘邦厚颜无耻的答语,其中“羹”字的含义仍是“带汁的肉”,并非现代汉语“羹汤”的意思。另外,“杯”也不能解释为杯子,应该释为“盘子”的意思,否则,就会显得刘邦不那样狠毒。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屈原的生年,史书并无确切记载。按照屈原在《离骚》中的自述:“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当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由于“寅”年是每十二年出现一次,因此根本无法确认屈原生于何年。屈原生活在战国时的楚国,历经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个时期,当时正值楚国由强变弱。屈原开始为楚怀王左徒,深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以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可是,当他为楚怀王起草宪令时,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史记》有力地刻划了人物形象,它与以前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不同,与《左传》、《国语》电不同,把人物提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上来,表现了人的历史主动性。这是对“天命神授”观点的突破以至否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质的跃进。本文接着就项羽、刘邦以及韩信、李斯等人物形象,具体探讨了司马迁刻划人物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文学经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强调指出:司马迁以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殉了他的事业。学习为文,要学习为人。  相似文献   

12.
《汉书》的相当一部分文章,脱胎自《史记》。但是它又作了加工,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选择了《史记》和《汉书》关于项羽、刘邦的描述,以及《汉书》关于苏武的描述,具体分析和比较了它们的艺术描写的特点,从而对《史》《汉》这两部著作的语言风格进行了探讨,指出:《汉书》偏重于字斟句酌,用笔整饰,文字工丽,而《史记》则疏荡颇有奇气,笔锋常带感情,开合自如,神采飞扬。又指出:文章写作尤重于文气和文势的培养。文字和语句的锤炼和运用,是技巧和能力,可以孜孜以求,计日程功,而文气与文势实际是作者的精神面貌与人格、气度的反映,须以终身修养方能得之。  相似文献   

13.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刻画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羽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终成一个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期,满族统治者,特别是其中的上层,皆拥有大量的奴仆。这些奴仆所处的地位怎样,是我们判别当时满族社会性质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当时旗下奴仆所处地位及其变化加以探讨,以阐述满族社会的性质。一、奴仆的来源与类别满族奴主农奴主所占有的奴仆,是由其入关前所俘获的满族人、汉族人、蒙古人、朝鲜人,入关后的投充人与契买奴仆等三部分人所构成的。清代文献中称之为“盛京带来人口”(或称为“东来奴仆”)、“投充奴仆”和“契买奴仆”。俘掠人口是奴仆的主要来源。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地区时,将“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隶”。这是最大数量的一次奴仆分配。其后凡在战争中俘获的人口,都是“具  相似文献   

15.
从木兰秋猎看清王朝对蒙古族的抚绥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民族及其先人世代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精骑善射乃是其传统本色,而围猎是他们常用的狩猎方法,即于出猎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由此锻炼出一支勇悍数代的八旗劲旅,得以与明王朝相抗衡并进而取代之入主中原。故满洲贵族为保持这种武威之势,在入关定鼎后也经常出塞围猎,如摄政王多尔衮就曾多次出塞打猎,在顺治七年(1650年)到承德一带打猎时因骑马摔伤而猝死于喀喇河屯(今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次年四、五月间,亲政后的顺治帝北巡,出独石口,次上都河、库尔奇勒河(小滦河),经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来到滦河一带,驻跸喀喇河屯,然后由古北口还京,这是入关后清朝皇帝北巡及出塞围猎之始。  相似文献   

16.
授权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活动。汉高祖刘邦堪称授权的大师,他在创建汉朝的过程中充分使用了授权的原则,不仅敢于授权,而且善于授权,将授权之术运用得游刃有余,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对今天的管理活动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史记》卷7《项羽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第298页)记载:“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且又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读此段文字,似乎(项)梁被拜为楚王、上柱国,这令人生疑。古代有封王之称,未见有拜谁为王的记载。据此段文字记  相似文献   

18.
张良是家有万金的韩国贵族公子,国灭家破后为报仇,曹募壮士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读兵书交豪杰,终成为反秦农民军小首领。投靠刘邦后.他在刘邦率军西进灭秦中出谋划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鸿门宴”中他机智多谋,保护了刘邦的生命。他又送汉王赴南郑,途中献计而返,为汉王的东进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中法战争中的妥协派人物唐炯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剖析:他以镇压农民义军起家;而面对法寇入侵,却退缩畏战,在中法战争首战山西之战失利中,唐炯难免其咎,可谓罪魁:最终沦为彻底的妥协派。  相似文献   

20.
秦君好大,有营造大型宫殿的传统。远在秦穆公时代,戎使由余看到巍峨的秦宫就惊叹道:“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史记·秦本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富强,诸王竞建新宫。至始皇时,更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在咸阳及其附近大兴土木,广筑宫室。当时800里秦川,宫殿楼台,弥山跨谷,星罗棋布。这些宫殿是当时千百万能工巧匠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应为中国文化史的光辉篇章。但是非常可惜,这些宏伟建筑先遭项羽三个多月的大火延烧,继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人为破坏。时移世易,面目全非,不仅地面建筑尽成废墟,大多连位置也不能确指。历代学者对秦宫遗址的寻觅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