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真对照拓片的基础上,利用文字学、词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校读《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所收录的唐代墓志录文,发现其录文在校勘方面存在着一些可商之处,如一些释文的讹误和脱漏,列举数例并分条校补。  相似文献   

2.
唐代宦官奉佛之风十分兴盛,从西安碑林新藏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可以看出他们奉佛的思想根源。墓志反映,唐代宦官或为佛陀庇佑,或为禳灾灭祸,或为祛病回生,或为避满招损,从而虔心归佛。通过考析新出土的唐代宦官及宦官之妻墓志,可以达到据史传以考遗刻,复以遗刻还正史传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训诂学的角度,结合俗文字和墓志文献特点如用典、对仗等知识,对《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在文字释读方面存在的一些疏漏和不足提出商榷意见并进行一些补充论证,以期有助于阅读和利用该墓志文献,进一步发挥其对唐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佛教在唐代风靡一时,对朝野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占当时人口约一半的唐代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种种原因,其中很多人也投身到佛教的信仰队伍。她们或是出家为尼,或是在家修行,持斋念经,布衣蔬食,放生施舍,修经造像,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遵守佛教的戒律。她们之中有年幼的少女,有中年孀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虽然每个人信仰佛教的最初目的不同,但她们在整个宗教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和坚忍却是相同的。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保定市出土墓志选注》所刊唐许公墓志提供了唐代大土地所有者财产结构和田庄内部不动产结构的具体实证材料,反映了唐代后期大土地所有制背景下的庄园经济诸关系,为研究唐代后期的华北特别是河朔藩镇地区的大土地所有制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田庄标本。  相似文献   

6.
大同出土唐代武氏墓志,是研究武则天家族史的最新资料。志主武青、武言父子是武则天家族的成员,是在武氏遭受重创后来到“边郡”大同的,并在大同军城中筑有私第,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7.
唐代佛教鼎盛,佛教神祇信仰广泛普及于民间社会,并影响到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从本质上来说,仍是一个由男性所创造、并由男性权力结构支配的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唐代妇女信佛的热情与执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唐代中国化的大乘佛教神祇信仰,不仅使唐代现实生活中的广大妇女在精神解脱、情感体验和参与宗教社会活动方面拥有了同男性同样的权利,而且还为世俗社会那些难以扮演社会角色的女性信众提供了某些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机会和场所,使得她们得以从宗教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伦理学》把美德看成是道德实现的途径,这一思路正好是对西方自苏格拉底始到麦金太尔仍在发扬光大的错误传统的继承。因为,道德追求自我利益,讲求权利与责任的对等,是在限制自由中获得相对自由,所以道德是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动底线,它现实地构成了美德的基础:没有道德感,缺乏道德能力与作为的人,难有美德之自我要求。美德追求对自我利益的放弃,讲求超越权利的限度而履行份外之义务,是在创造个性自由的行动中实现和享受更高水准的个性自由。所以,美德是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动高线,它真实地构成了对道德的提升与拓展。  相似文献   

10.
唐代女性的日常休闲活动丰富多彩,可分为家居休闲和户外休闲。家居休闲主要包括阅读、写作、音乐、博弈、养宠物等,户外休闲则主要包括骑射、球类、观球、观戏、出游等。唐代女性的日常休闲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