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我从小喜爱文艺活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都是班级的文艺骨干,学校有什么演出活动,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我和姚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59年上半年,那时我还在余姚六中读初中,姚剧团来我们学校所在地的临山演出,演出的剧目是<刘介梅忘本回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姚剧,演员用地道的余姚话演绎的戏剧故事,亲切、自然、感人,使我对姚剧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潘怀素 《视听》2023,(3):47-50
《大山的女儿》是一部优秀的青春扶贫剧。该剧聚焦“时代楷模”黄文秀在广西百色市百坭村的扶贫故事,通过一个人的缩影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英雄人物群像。这部剧书写当代青年对时代和故乡的责任担当,是对脱贫攻坚的回望,也是对共同富裕的展望。《大山的女儿》主题鲜明,人物故事生动形象,是新时代以青春、扶贫和励志为题材的突围之剧,蕴含着重要的审美内涵和价值。它以真实素材为叙事原型,追求艺术真实的写实之美、地域文化中民族特色的乡土之美、突破现实困难阻碍实现理想的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3.
张帆  黄婉彬 《青年记者》2017,(29):75-76
“乡土剧”是一个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种类划分,但在我国电视剧的历史和类型上难以找到它的位置,原因在于它被一个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的词汇所代替了,那就是“农村剧”.“乡土”与“农村”都是创作者对于中国农村图景的一种“想象”,只是原点的不同带来呈现的迥异.“乡土”和“农村”指认上的不清与混沌造成了创作者和研究者的焦虑与不安,甚至阻碍了“乡土剧”“农村剧”的发展,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要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则必将借我们出版人之力——通过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五种出版方式,记录乡土美丽、载存乡土故事、传播乡土味道,推动乡土中国的美丽延续与记忆传流.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性的一个文化范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推进我国乡土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基础。短视频深度嵌入乡村生活,成为乡土文化重要的展示平台,乡土文化在其发展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转向。本文旨在探析在乡土文化面临消解、异化危机的现代化进程中,短视频的出现和嵌入给乡土文化的嬗变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叶挺将军>里皖南事变几集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小姚"."小姚"是谁?他原来就是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当时,出于工作保密的需要,再加上饶、姚谐音,大家平时称他"小姚".就是毛泽东发给东南局的电报也称他"小姚".  相似文献   

7.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浙江余姚.姚剧的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18世纪上叶(据清光绪延煦等编<台规>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记载),形成于18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发表了程巍的文章《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文章篇幅很长,要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和论证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那一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中,林琴南的"方姚卒不之踣"的古文表达并没有错,倒是胡适、刘半农、陈独秀、钱玄同等人错了。文章由此推论并批评,"白话代文言的革命,本就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领导权问题,采取的方式自然是非学术的,以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文化领导权从文言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深厚,她所反映的人的思想和意识、品格和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地,理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近些年随着IP剧盛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IP剧的制作当中,既能赋予IP剧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受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同时也可以引领我国电视剧发展走向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武侠文化在中国影响之大,在世界也算特有。我们选取了不同年代的三个代表,意欲探究武侠文化在不同年代的承载形式,及武侠精神对不同年代中国人有何样的影响?导演张纪中,1951年生,执导金庸剧声名大振。"这些(侠的)精神,在‘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其修复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我用来修复的工具,就是武侠剧。"  相似文献   

11.
“……夫爱其乡矣,乡何由而保?告之曰:必爱尔国以保尔乡。则爱其乡者必爱其国;爱其国者始于爱其乡……使国人而人人怀一乡土志也,展册一读,乡土宛然在目,虽重洋万里之外,吾知其怆然泪下,念其祖国,媚外之心决不复存。则乡土志之研究也易而收功也……”谁能料想,这流畅的文言散文出自于白话文大师老舍先生手笔。  相似文献   

12.
张莹 《出版广角》2021,(12):88-90
乡土教材作为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我国乡土教材的基本内涵、特征、功能、发展过程、开发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应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乡土教材:推动乡土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关注乡土教材的使用、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乡土教材数字化转化.  相似文献   

13.
徽商与徽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这个古老的地域名称,一向闻名遐迩。这不仅因为她拥有黄山之奇,齐云山之秀,新安江之美,还因为在这里曾经孕育出颇具特色的“新安文明”,或者说“徽州文化”。如果把徽州之有名山胜水,归之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功,那么,酿出“徽州文化”的环境、“酵母”又是什么呢? 一块既封闭而又“开放”的地域  相似文献   

14.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少有研究从乡土文化传播要素、渠道、机制等层面作出深刻剖析.为此,本研究围绕"人、物、场"三个维度论证了乡土文化的传播要素,从号召力、交流带、风向标三个层面探讨了乡土文化的传播渠道,最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传播机制.希望以此助力乡土文化传播,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建嵩口古镇为个案,研究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问题。研究发现,村民在嵩口古镇乡土文化传播中的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传播体系不健全,传播途径较单一,提出乡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要策略,包括挖掘乡土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乡土文化符号表达方式、调动村民参与传播的主动性等。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转型期的语境中,中国传统戏剧或像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样在人类的文化行程中驻足?或以何种姿态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而同行?齐建华先生的《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行程》(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以下简称《行程》)从戏剧文化学的角度对此作了精彩的论述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化之旅》是温州广电传媒集团着力打造的广播文化类栏目。它创办十年来,探寻瓯越文化渊源,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文化担当,坚持精品化创作,连续五年获温州市文化大市建设专项资助,制作的节目多次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二等奖,为温州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播文化类栏目如何打造自己的人文气质,实现审美追求?本文以《乡土文化之旅》为例,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8.
李刚 《中国档案》2015,(1):78-79
清宫剧《甄嬛传》的持续热映,使剧中主角"甄嬛"广为人知。观众十分渴望了解甄嬛人物原型在历史中的真实情况,本文即将这位原本隐匿在历史背后的幸福女人推向前台?——?她就是雍正之妻乾隆生母钮祜禄氏,钮祜禄只是其姓氏,史料中没有钮祜禄氏名字的任何线索,而人们多用封号称谓她,她曾被封为熹妃、熹贵妃、孝圣皇后、崇庆皇太后。这位康熙帝赞为"有福之人"的女人在清代宫廷的众多女性中并不引人注目,远没有像孝庄皇太后、董鄂妃。  相似文献   

19.
鄙文《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在《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刊出后。引来郭德茂先生的一篇驳文(《重析"方姚卒不之踣"的乖谬及其论争意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期)。谓鄙文所列举之古文例句不足以推翻胡适等人对林琴南"方姚卒不  相似文献   

20.
杨平平 《新闻世界》2014,(5):222-223
近年来抗日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风靡一时,而抗日剧的娱乐化倾向严重,抗日剧一时"泛滥成灾"。抗日剧的泛滥主要表现在其数目之多和其情节之雷人。过多的行政干预、电视剧从业人员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和部分观众的需求是抗日剧大行其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