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传播是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公共传播,是旅游目的地相关组织针对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具有整体性、公共性、战略性的旅游产品进行的一切宣传、推广等公共关系活动.[1]一般而言,公共传播具有塑造旅游地形象和保持旅游信息对称的作用,[2]陕西省的文化旅游公共传播尚未充分发挥这两个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样本,选取中英文版本的北京旅游官网、携程旅游网、蚂蜂窝、百度旅游和Tripadvisor五大旅游传播网站,通过网络内容分析,探讨国内媒介和国外媒介、官方媒介和非官方媒介构建并展现的旅游目的地文字符号的差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目的地文字符号差异产生的原因与生产者文化背景、立场、目标市场有关。研究结果指出旅游地政府管理部门需要重视文字符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为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文字符号构建给出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网络议程建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论题,在分析、整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展开了实证调查.使用SPSS16.0统计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网络议程建构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论题,并从旅行者媒介使用习惯、网络信息源及信息类型的选择等方面,为旅游目的地形的网络传播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25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在快速上涨。互联网作为各种旅游信息和服务的主要媒介途径,对旅游者认知旅游目的地形象有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对网络进行议程设置,减少网络传播当中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的负面影响,将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造就了大众生活追求的高质化,公众的心理需求转向了休闲度假的方式.这种方式带来了旅游地产业的热潮,同时带来了旅游地产形象与旅游地产综合实力的紧密性.虽然旅游地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其自身发展战略体系中的新兴工程,但却占据了一定的重要地位.本文讨论旅游地产形象塑造与传播两大问题,认为旅游地产形象的塑造需要从旅游地产企业的形象、景区所在城市形象、稀缺资源、基本设施建设、文化内涵等多角度考察;还需从新媒体传播、广告传播、口碑营销、公共关系等层面研究旅游地产的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6.
新疆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具备着文化的聚合优势.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通过网络传播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已经成为游客做出选择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阐述分析了新疆旅游网络传播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旅融合将文化的旅游性和旅游的文化性有机统一在一起,其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和传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形象传播包括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五个要素,从传播学的视野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以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为结合点,建构旅游形象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形象对于塑造旅游地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新疆旅游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本文以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新疆旅游官方网对新疆旅游形象的建构为案例,依据网络媒介传播下的建构主义理论,基于内容分析法、AIDA模型评价对站内叙述性文本、图片、新闻、视频宣传片等元素进行实证剖析,探索新疆旅游官方网站对新疆旅游形象建构的路径,提出进一步优化新疆旅游形象建构的媒介策略,促进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多集中在行为方面,较少从听觉方面深入研究。本文以陕北民歌为研究对象,从歌曲知晓率、感知渠道、感知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第一,听觉对旅游地形象感知具有间接性,影响范围较广,为听觉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方面奠定了基础;第二,听觉因素现阶段对旅游地形象影响作用有限,但对于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听觉和视觉两大系统在以后旅游开发与研究应相融合,挖掘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0.
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传播系统的建立,目的是使旅游目的地通过全方位的整体营销手段与潜在旅游者或现实旅游者进行沟通,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的整体形象,并最终实现该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与旅游商品的全面销售。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传播系统建立的具体方法是在分析传播的信息与内容以及传播受众特点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网络迅速洗牌、编织、重新搭建,基于此,一种以互联网为切入口、以数字化系统为依托的新型媒介形态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加速新媒体的渗入,带来信息传播主体的转变,信息生产与分发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进一步催生媒介生态结构与环境的新特征.本文通过阐述和梳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社会化特征,以期更好地把握时代趋势,更好地理解新媒体环境,为新时代的媒体转型、融合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传播系统的建立,目的是使旅游目的地通过全方位的整体营销手段与潜在旅游者或现实旅游者进行沟通,建立自身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鲜明的整体形象,并最终实现该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与旅游商品的全面销售.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传播系统建立的具体方法是在分析传播的信息与内容以及传播受众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各种恰当的、成熟的宣传与传播手段,构成该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与传播系统,以此宣传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并使这一特色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旅游目的地宣传与传播系统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  相似文献   

13.
姚政邑  何洁 《编辑之友》2015,(11):56-60
文章从媒介发展的历史规律、物质与非物质形态、技术适用场合等方面论证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广告价值重新进行评估:依靠"内容为王"的生产优势,传播优质广告信息;依托实体化接触方式,有效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公信力优势为,广告主品牌建设服务.新媒体崛起从一些方面促进了传统媒体广告的变革,形成了促进传统媒体发展的助力.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将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形成有益于企业和市场的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报业必须与时俱进,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积极拓展内涵和外延,结合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技术平台和传播平台,通过媒介融合达到自身的立足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而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快速更新,不断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环境,传播的信息和选择呈现爆炸式增长.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话语霸权的瓦解和传播等级体系的解体来阐述传统媒体的解构,从聚合信息、分散信息和即时信息三个方面对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连接并逐步形成网络体系的传播结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必将走向融合发展之路,共同朝着智能媒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一部分个人媒介日益被系统地用于信息传播活动从而演进为标准的新型媒体,即自媒体。作为传播的自组织形式,自媒体是建立在个人媒介基础上、以个人应用为中心的新型个人传播信息系统。类似的概念还有"互媒体"和"新媒体"  相似文献   

17.
东南卫视<神州侠侣>栏目2007年开展了"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的大型推举活动,在运作活动的实践中,栏目以福建各"旅游目的地"的最佳宣传效果为最终追求,尝试引入市场营销中的usp形象策划理念,主动与各地旅游部门协作,积极参与各"旅游目的地"的ljps形象定位,力争为全省各个"旅游目的地"制订个性传播策略.本文试对栏目的这一尝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18.
余晓艳 《今传媒》2023,(3):129-132
党政领导干部媒介形象传播的意义重大。本文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为突破点,对媒介传播女性领导干部形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提出了媒介在构建女性领导干部形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即通过加强对媒介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媒介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建立媒介监管体系,为女性领导干部媒介形象建构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激励女性领导干部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媒介素养,多角度地重构女性领导干部多元化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9.
旅游形象具有对内形成目标共识,对外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的功能,旅游地要赢得游客青睐,有赖于成功的旅游形象传播策略。如何有效地传播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是郑州旅游发展的长久之计。本文从传播的三要素传者、信息和受者(受众)进行分析,探讨了有效传播郑州旅游形象的途径,提出了郑州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形象广告传播策略、公共关系传播策略、网络传播策略、旅游形象的空间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媒体"(New Media)相关概念的界定,业界和学界目前十分混乱,在此有必要予以厘清.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笔者将新媒体定义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各执一词.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综合起来,笔者认为目前对新媒体界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界定过宽且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