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西部能源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健  焦兵 《资源科学》2010,32(3):478-484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富集省份,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本文选择我国西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产业为研究样本,对我国西部能源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且对其技术溢出效应是否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煤炭产业虽然都对关联制造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但是石油天然气产业对关联制造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是煤炭产业的5倍;②我国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煤炭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不同的,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影响是正的,煤炭产业的影响是负的;③能源产业的繁荣不可避免的对制造业的资本、劳动以及科技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但是能源产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会带来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只要能源产业对制造业正面的技术溢出效应超过负面的"挤出"效应,能源富集地区的"资源诅咒"陷阱还是可以规避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以产业相似度矩阵为权数构建产业间技术溢出指标,运用2005-2011年中国15个工业产业面板数据,从整体和不同技术产业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产业间的技术溢出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间技术溢出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考虑全球生产网络因素后,产业间技术溢出作用程度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多依靠资本和研发投入拉动;从不同技术产业来看,控制全球生产网络因素前后,低技术产业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
伦蕊 《科学学研究》2010,28(6):865-871
基于节能技术产业间溢出的考虑来解析中国的能源强度下降现象。在分析了不同的节能技术产业间溢出途径如何形成一种产业间节能技术的内在关联机制,以及它如何对产业的节能降耗发挥协同影响效应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工业5大部门的节能技术溢出活动都很活跃。对于纺织服装产业链上节能技术溢出水平的测评结果进一步表明,基于产品关联的前、后向技术溢出效应非常显著。上述结论有望为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尤其是针对高能耗工业部门的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是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可忽视。以1999—2012年我国37个工业行业为样本,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FDI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直接效应和产业内技术溢出效应,并划分高耗能产业组和低耗能产业组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高耗能产业组下降幅度较为显著;FDI对碳排放强度降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低耗能产业组相比,高耗能产业组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在技术溢出路径上,FDI主要是通过降低工业行业能源强度从而对碳排放强度发挥作用,但能源结构这一渠道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程组以北京为例对高技术产业进行比较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强度对于行业技术进步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研发投入能够强化行业间产品创新的技术溢出;行业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利于提升对市场技术知识存量溢出的吸收能力;基于行业间的新产品模仿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有显著作用;从行业间关系看,偏基础性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因素分解法对我国1986 ~2013年节能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能源效率变化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能源回弹效应模型对国家层面及三次产业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了能源强度的下降,对能源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能源结构调整也有助于能源效率提升,但是效果比较微弱;我国宏观经济的能源回弹效应表现为逆反回弹效应,且呈现阶段性特征,1986~2001年为部分回弹效应,2002 ~ 2013年为逆反回弹效应,技术进步的节能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近年来发挥的作用不断弱化;能源回弹效应在三次产业间的表现形式差异较大,第一产业表现为超级节能现象,第二产业表现为强逆反回弹现象,第三产业表现为部分回弹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与低碳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军  张旭 《资源科学》2010,32(10):1856-1862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的低碳对策,特别强调了电力热力行业节能减排,调整发电能源结构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蒋芬  邓丹青  汪平 《科技通报》2021,37(6):115-120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构建了创意产业集聚、外部性(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文化外部性)与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检验了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并考察外部性调节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现:(1)创意产业集聚显著地正向影响区域创新,金融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2)创意产业集聚水平相同条件下,外部性越强,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强度越大;(3)创意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创新存在产业差异,其中科学研究类创意产业最为明显;(4)外部性对创意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因创意产业具体的类别而有所差异.研究关于充分利用外部性,引导城市创意产业集聚,推动区域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毛琦梁 《科学学研究》2019,37(3):422-435
本文基于多维距离视角,探索了时空压缩背景下空间知识溢出对于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产业升级受空间知识溢出的正面效应,但作用程度受地区间空间距离、技术距离与文化距离的综合性影响,表现出随着距离增大而衰减的特征,而且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性与多维距离复合作用有关。时空压缩有助于缓解地区间技术距离对于空间知识溢出的限制作用,但对文化距离的影响不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考察空间知识溢出对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时,需要从多维距离角度分析空间知识溢出,否则可能遗漏有价值的政策信息。各地区在促进本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加大对自身知识与创新的投入外,还要进行有效的地区间互动,重视利用相邻地区的知识溢出效应。通过发展交通等措施,提高可达性、促使地区有更多机会与可能利用外部地区的生产能力禀赋,可能实现产业升级更大程度的“跳跃”。  相似文献   

10.
陕西拥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在陕西能源矿产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区位熵法对各地区的能源矿产资源产业进行测算和分析,可以识别这些地区是否形成了产业集群.通过区位熵分析可以认为,延安地区已经形成了石油产业集群,但需要强化电力供应、交通邮电、政府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榆林地区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和煤炭产业集群,但需要在装备制造、煤化工、交通邮电、企业网络等方面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在传统的、落后的发展观念指导下,推行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的"两高一低"煤炭产业开发模式造成严重的恶果.因此,进入新世纪,煤炭产业必须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将传统经济活动"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流动模式改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流动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能源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苏屹  李丹 《科研管理》2022,43(6):94-103
基于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2009-2017年面板数据,在计算Moran I指数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省际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能源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表现为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源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多样化集聚对于绿色创新绩效全局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从增强区域间绿色创新活动联动、优化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完善监管和激励机制三方面,提出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运用2000-2016年中国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从垂直(前向、后向)和水平两个维度测算产业间R&D溢出量,考察多维产业间R&D溢出对制造业TFP的影响及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并探讨产业间溢出效应的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各类产业间溢出都有助于TFP增长,但产业自身的研发投入仍是影响TFP的核心因素;人力资本制约产业间溢出效应,并使其具有非线性特征,食品和烟草制造业等6个低技术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待提高;分行业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TFP增长主要依靠自身研发存量,行业间R&D溢出没有呈现出良性循环,低技术产业则更多地依赖关联行业的技术进步,而内生创新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际原油长期维持在较高价格区间,石油和煤炭两种资源间的比价相对较大。在我国富煤少气缺油,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相对丰富的国内煤炭资源,推动现代煤化工项目产业适度发展,替代部分石化产品无疑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随着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不断升温,深入探讨煤化工这一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的重要产业发展问题,推动现代煤化工项目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差异。得到结论: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促使了外资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对于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高技术行业,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比较明显,而对于竞争程度不高的高技术行业,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2005-2012年21个省份22个农业专利子类组成的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基于能够消除超散布性和偏离泊松分布的负二项分布模型,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和动态纠偏最小二乘虚拟估计(BCLSDV)同时从产业间和产业内分析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国层面,产业结构升级和非农FDI分别具有显著正向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而农业FDI产生了负向技术溢出;地区层面,东部和中部地区非农FDI、农业FDI和非农进出口均存在负向技术溢出,西部地区非农FDI和农业FDI分别产生了正向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溢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应充分利用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检验"市场换技术"政策入世十年来的经济效果及其对产业安全的可能影响,基于外商直接投资提升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利用中国2004—2010年30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考察"市场换技术"溢出环节的直接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人才流动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吸收环节的内外资技术差距、研发强度等因素对内资企业绝对技术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溢出环节的直接溢出效应、人才流动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而竞争效应对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有阻碍作用,这是外资企业市场不断扩大,而我国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不显著的重要原因;吸收环节的通道不畅通是我国内资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了中国35个工业行业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总体FDI及不同来源地FDI对我国工业部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FDI对内资企业存在显著的正向行业问溢出效应,其中,港澳台资本和其他外商资本均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行业问溢出效应.同时,总体FDI和港澳台资本均不存在显著的行业内溢出效应,而其他外商资本则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明显的负向行业内溢出效应.当进一步考察外资来源国差异是否导致其对资源密集度不同的产业有不同影响时,发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港澳台资本和其他外商资本均带来了显著的行业间溢出效应,而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港澳台资本和其他外商资本均不存在显著的行业间溢出效应,且其他外商资本带来了显著的负向行业内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胡健  印玺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43-1848
通过对专利引用分析,构建了以石油天然气产业为核心的相关制造业技术流矩阵,展示了技术溢出的流向性,并测度了石油天然气产业上下游的技术溢出水平差异。结合MDS(多维尺度分析)技术溢出流向上分析了石油天然气上下游依托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由于石油天然气上游行业其所处行业位置的外部效应并不能迅速带动周边行业的发展,其上下游创新策略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资源科学》2011,33(9):1630-1640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退耦指数分别为0.63和0.56,说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退耦状态,减排政策的执行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③深度挖掘石油、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及冶金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将是工业部门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