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探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中一名合格的译者应具备的跨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多元文化观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旨在提升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质量,使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出去",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构建多元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
季亚文 《考试周刊》2009,(36):38-40
本文从中国典籍翻译的历史、文化全球化现象和关于中国典籍翻译的问题三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国典籍翻译,最后得出了在中国典籍翻译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加强"文化平等对话"的自觉意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典籍英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同时,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高语境特征,给翻译带来了语义、情境和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困难。本文从典籍翻译译什么,怎么译的问题入手,探讨典籍翻译的困难以及"合作翻译""异化翻译"以及"碎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曾霞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3):107-110
文学典籍(尤其是诗歌)翻译一方面应该以"陌生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原文本独特的诗学特征即文学性,另一方面应准确、忠实地传递原文本的文化哲学思想。因此,译者应精通英语和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在文学领域也应该有很高的造诣。  相似文献   

5.
英国著名传教士、翻译家、几十年研究中国典籍翻译的汉学家理雅各,基于多年文化典籍的阐译实践过程,以文化语境为核心将中国典籍进行深度翻译,为儒学的世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翻译过程依然面临着异质文化冲突、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符号学与诗学之争,理雅各中西合璧的“以意逆志”客观典籍翻译思想,在当代译学发展中既有实践翻译的人文价值,又有坚守翻译精神的历史传承价值。深刻理解并研究理雅各翻译实践的文化认知和翻译思想的历史人文价值,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典籍外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中国文化传播工作,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要真正实现传播中国文化和与世界文化平等交流的目的,需要产生多个高质量的富有生命力的译本,形成一个灵活多样富有张力的中国典籍译本体系。弗米尔的目的论对这样一个体系的构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论文探讨在汉斯·J·弗米尔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构建中国典籍翻译体系的意义和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在构建这一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以期帮助改善目前中国典籍翻译较为零散和随意的现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西传”的时代要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典籍的译介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有着较为突出的战略意义。通过梳理中医典籍译介传播史可以发现,中医典籍译介历史悠久,但是译介篇目较为局限;中医典籍翻译研究视角较为丰富,但是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体现跨学科属性;中医典籍翻译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相关语料库建设和人才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翻译地理学的相关研究视角,特别是宏观的翻译方法指导层面,中医典籍翻译可以进一步在翻译过程的“名”中体现中医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的中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外国人士的青睐,中原文化特别是典籍文化的翻译在翻译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与其本身的巨大资源和魅力严重不符。文章运用胡庚申的生态翻译理论,分析中原传统文化典籍在翻译层面上的现状及问题,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理论焦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殷培贤 《海外英语》2014,(3):143-144,152
《格萨尔》的传播过程和其翻译过程基本是重合的,民译、汉译和外译的过程中应当从后殖民视角,民族志诗学视角和文化典籍注译体例之视角三个方面重构口传文学的原始语义框架。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30):16-17
将翻译的文化操纵学派提出的诗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这一行为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利用描述性的研究方式,探讨了翻译诗学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通过社会的主流诗学和个体诗学两个线路对文学翻译进行操纵,从而使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翻译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对翻译中的"对等"和"不可译性"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汉语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1949年以后中国国内汉语典籍外译史及各阶段翻译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典籍外译实践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给当下典籍外译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符蓉  关昕 《现代语文》2014,(4):153-154
典籍翻译表现出明显的伦理特征。"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有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本文从翻译伦理视角研究《道德经》中"道"的翻译,发现译者的伦理取向对其翻译行为有重要影响。翻译伦理研究对提高典籍翻译质量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重要途径。翻译中国哲学典籍应该彰显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和独特性,确立中国译者的主体地位,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并注重异化的翻译策略,还要建立研究型学者型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4.
《莆田学院学报》2019,(4):68-74
以语境理论中的语旨要素为核心,选取中国神话典籍《山海经》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模糊指称解读、一词多义、文化核心概念词三个方面探讨"显性语旨"和"隐性语旨"在译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译者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语旨要素,从而提高译本的质量,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自从特贾斯维莉·尼南贾娜1992年将翻译定位在历史、后结构主义与殖民语境之间后,一直被视为经典;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翻译定位在后殖民语境、主体间性与多元文化语境之间即广义的非殖民化之上,将其文化战略定位在战略本质主义、多元一体与和谐共生之上,以重建后殖民翻译诗学,将两种表征观、两种历史观、两种翻译策略的协调或融合,以避免原来的偏颇和绝对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真实地记录了郑和船队的海外见闻以及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英国汉学家、研究型译者米尔斯的《瀛涯胜览》英译本是迄今为止郑和航海文献的首部、最重要的外文全译本,可谓西方汉学家郑和航海文献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将对该译本中的标题、序言、编辑说明、导言、插图、注释、附录等七种副文本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副文本在航海典籍《瀛涯胜览》翻译中的有效运用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互动、实现多元文本互现、拓展多元文化互通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海洋文化的翻译与国际传播。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航海典籍翻译、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梁爽 《海外英语》2015,(4):47-48
中国服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罗选民先生(2012)曾提出:"要提升国家形象需要文化自觉。""就翻译而言,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解读和翻译最合适的典籍材料。"这对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有很大启发。该文以文化自觉为指导,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服饰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所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如英译的基本概念、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国学及文化典籍的界定与分类,版本的选择与注释疏解,以及今译和英译的诸多方面,从其具体所涉及的词语、句子、篇章层面的转换与安排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有助于这一领域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在当下中国全面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在新疆翻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立足科学发展观和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在综合和借鉴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各种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角分析新疆多元一体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翻译文化安全问题。翻译文化安全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翻译文化"强疆"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翻译实践和文化翻译产业实现文化"强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使疆外文明"安全"走进来,疆内"文化"自信走出去,达到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传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诗学角度入手对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中国小说诗学传统的转变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伊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对这个时期翻译小说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当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小说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