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今日中学生》2010,(7):78-78
“五毒”原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载:“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指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这五种药材,其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乌江流域,土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主体地位,各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语言,生产力水平低,加上交通条件差,远离中原及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是全国典型的落后地区。但乌江流域的公办教育事业,却在明代起步并得到了较快发展,从而使土家族地区迈开了追赶中原地区的步伐,为乌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乌江航道开发,为密切乌江流域土家族群众与外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明代中央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在乌江流域的推广;三是贵州建省和开科乡试,使乌江流域教育发展得到提速。  相似文献   

3.
乌江流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乌江和乌江流域的资源发展乌江流域经济化,是振兴渝黔一省一市的希望。乌江流域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4.
丹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家园遗产"。从汉代至隋代,黔江"以丹名县",成为全国丹砂生产、行政管理和贸易集散中心,由此崛起了长达近400年之久丹砂文化,对传统社会经济、道教、皇权、科技、绘画、医学、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黔江区可通过建设中国丹文化博览园、大力举办丹文化旅游节、合理设计丹文化旅游线路、成立中国丹文化研究中心等举措,以复兴千年丹城文化,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5.
乌江流经云南、贵州、湖北、重庆等4省市,流域内生活着以苗、布依、仡佬、土家、彝为代表的30多个少数民族。文章研究了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审美心理的发生过程,通过将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俗划分为人的民俗、美的民俗、自然的民俗三个层次,深入探讨了民俗审美文化心理在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作用机制和运行模式,为进一步揭示民俗美学的作用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田永红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作家,继小说集《走出峡谷的乌江》、《燃烧的乌江》,2012年又推出他的长篇处女作《盐号》。作为一个武陵山地缘文学作家及乌江流域民族作家,田永红此篇继续自觉持守地域写作与族性叙事立场,以周和顺盐号发展历史为原型,以清末民初的风云社会为背景,演绎了一代盐商龚家盐号萌生、发展及鼎盛的历程,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的乌江汉子形象。全篇弥漫着浓厚的地理气息,充溢着丰富的物质符码,具有明显的文化考古倾向与精神向度意义,由此揭橥了乌江重镇——思南的百年沧桑与文化底蕴及武陵民  相似文献   

7.
乌江船工号子是乌江各民族说唱音乐艺术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以质朴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表现技巧,丰富的创作手法,在乌江民族民间文学和艺术百花园中独放异彩,有着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8.
作为乌江流域的土家族作家,田永红无疑在当代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上是占有一席之位的。他的"乌江系列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色彩。从三个方面对此特征进行了解读与阐发:首先,通过对乌江画卷的绘制和乌江风情的诠释,田永红成功书写与建构了"乌江地域寓言";其次,他在小说中对土家民族的民族精神、心理特质进行了充分地征显与展示;再次,在创作视野上,田永红能兼收并蓄,在取材和小说语言上"守成",但他也有"开放"的视野与"求变"的意识,对乡土的"现代变化"有清醒地认识,对现代叙事艺术能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9.
乌江流域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其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为改善乌江流域面貌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深化乌江流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延伸,对贵州文化资源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乌江下游民族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政府对乌江下游民族地区书院的严格控制,地方官吏对书院创设、人事、教学、经费诸方面的严加管理.最终导致该地区书院的特质消失殆尽,不得不改为中小学堂。探讨这一地区清代书院的管理,有助于深入研究乌江流域乃至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辰砂最早出现在距今约7000年的秦安大地湾彩绘陶器上和距今6600±300年的河姆渡村遗址漆碗上。且之后的新石器时期至东周很长一段时期的遗址也多处出土了辰砂。周及之后辰砂主要用于书写(含甲骨、竹木简、丝绸、纸张)、陶器的彩绘、纺织品涂色、油漆和漆器中颜料、化妆用品、宗教用品、装饰玉器着色、壁画颜料和彩墨颜料等九个方面。辰砂是国画三重色之一;是我国炼丹术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升华提纯和合成辰砂(银朱)。  相似文献   

12.
旋律是音乐三大要素之一,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形象离不开旋律。古代巴人的音乐旋律以羽调式为主,其次是商调式,角调式偶有出现,但并不是一种主要的旋律调式。巴人羽、商旋律调式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三千多年的传承中,由于历史的久远、文献资料的局限以及记谱法的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巴人音乐旋律的遗失,只有地处偏远的武陵山区巴人后裔土家族的歌舞音乐中还保存有这种古乐的旋律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构件式地籍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 ,针对矿区地籍信息的特殊性 ,提出采用构件技术实现矿区地籍信息管理及办公自动化 ,克服传统管理系统开发周期长、支持二次开发能力差等缺点  相似文献   

14.
从煤矿矿区运动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对矿区运输系统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矿区运输系统服务于矿井生产,属服务性企业,其机构形成和作业规律受煤矿布局及生产波动的影响:矿区运输系统有其自身的独立性,是由车、机、工、电、辆各工种组成的相互协调的完整机构。  相似文献   

15.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16.
10煤为童亭矿主可采煤层之一,其下太原组灰岩对10煤层开采存在潜在的突水威胁。疏水降压作为底板灰岩水害防治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在童亭矿107采区成功使用,对107采区的疏放工程进行了认真总结,对疏水降压前后的开采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对指导类似条件矿井的防治水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18.
《易经》是我国古代经典之一,历代学者对其的解释形成了易学传统.《先后天八卦位次辨》是梅文鼎阐述易学思想的两篇文章,成文于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在文章中,梅文鼎认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既存在统一又具有区别,同时指出先天之学属于“心学”范畴,但他提出的“心学”与中国思想史中的陆王心学不同.这两篇文章展示出梅文鼎的易学思想,与其历算思想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9.
三苏父子提出的"不能不为之为工"的写作思想,目的是革除北宋初年"贵华贱实"的绮丽文风。它的提出,最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不能不为之"时写出来的文章价值:它是作者心灵积郁的抒发,往往闪现出某种思想的光辉。而作者要想写出"不能不为之"的作品,就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文章还以巴金、茅盾等文学大师的创作实践为例,论证了"不能不为之为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巴蛇食象”历来被当作神话。本文认为,巴蛇是巴人崇拜的图腾,实为巴部的代称。象是舜的弟弟,一个穷凶极恶之人,受封在潇湘一带,与巴为邻。两部在扩展中相遇、相斗,象部被消灭。巴将象部的骨干分子幽禁三年而释之。君子佩服这种消除心腹之患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