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管理学生方面,国人向来是主张以严厉为主的。古代私塾的“手杖”之类的惩罚就不用说了,就连家长也是惯用“巴掌”与“棍子”。而对于现代教师稍显过火的“严厉”,只要不是真正的“体罚”,不少家长也是采取默许的态度。当然,现在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对学生的管理,也是越来越有人性化的味道。对于校长来说,怎么来管理教师,实在是件头痛的事情。比起管理学生,教师好管多了,但是要想管好教师,难度却要大得多。我们探讨过许多“问题”学生的处理,但对于“问题”教师的处理,大家还是不愿意摆到台面上来议论。诸如体罚学生之类的大问题,那是…  相似文献   

2.
同一个早晨。同一所学校接连出现多起教师体罚学生现象。擘校领导在处理家长投诉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老师一时心急才犯了错误”。“一时心急”是学校领导处理问题常用的官方语言.虽有推脱责任的味道.但若辅以“都是为了学生好”之类的“助演”词。在很多时候对于缓解家长情绪确实有些作用。但是,如果这个是因为“一时心急”.那个也是因为“一时心急”。我们就有理由问:他们为什么心急?  相似文献   

3.
朱光泉 《湖北教育》2007,(12):35-35
传统的学生管理中,教师把管理肤浅地理解为"管",并不讲究管的方式、方法,谈不上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轻者语罚——指责、训斥;重者体罚——罚站、罚打扫卫生,甚至约见家长,借家长之手打骂学生。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管理,不仅要管,更重要的是要讲"理",让学生口服心服。  相似文献   

4.
粗心,又称马虎,指做事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学生抄错数字,写错单位,漏写“答语”,忘了进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由于受知识、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认知上容易出现偏差,这是不足为怪的。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学会宽容他们的差错,切忌因此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暴跳如雷。但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去敷衍家长的咨询。对于一些学生做题时“一看就会,提笔就做,一做就错,做完就交”的现象,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心理方面去分析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同时探索相应的矫正措施,这就是…  相似文献   

5.
廖信山 《中国教师》2009,(Z1):534-534
<正>"严禁体罚学生!"这是当今教师当中常用的一句话。特别是当某一位家长因老师处罚学生而在学校闹事之后,学校领导就会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地在大会小会上强调这么一句话:"严禁体罚学生!"我们的家长们也有了一种共识:老师不能体罚我的孩子。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应当感到欣慰。"严禁体罚学生!"成为教  相似文献   

6.
“体罚”这两个字,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都很少见诸文件或报端。在那个时候,教师只要对学生身体没有造成严重侵害,一般的体罚很少引起家长及社会的质疑,这可能源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中“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等思想的支持。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民的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及安全进一步受到法律的保护,一时间,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受到相应的制约,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当前,从社会、家长以及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明确反对体罚学生的。为此国家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还在《教师法》中说明老师体罚学生会给其一系列的处分方式,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家长往往对老师说:我这个孩子特淘,老师您就狠狠的打!可是老师要是真的打了他的孩子,家长马上就会不依不饶。至于社会上普遍的观念就是孩子再怎么淘就是孩子,再怎么的也不能动手打。  相似文献   

8.
教师打骂学生通常被认定为师德问题,例行的解决办法是警告、扣奖金直至开除,然后以此为鉴,对其他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然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近年来仍屡见于报端,并且见诸报端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常用的师德教育的“药方”对症吗?   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在学校总跟学生发火的教师在家里也经常发火,爱跟学生动手的教师也爱跟爱人及子女动手。   将家里家外的表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师德问题,而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方…  相似文献   

9.
“这孩子你是怎么管的!成绩这么差?”教师对家长横眉冷目。“这学生你是怎么教的?你还有脸质问我!”家长对教师一脸怒容。“说!你是怎么学习的?我为你操心费力,你就学成这样?你对得起我吗?”家长开始追究孩子的责任。“我教过那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样的,怎么教都教不会。你让我说你什么好!.”教师也开始追究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何广茹 《湖北教育》2009,(11):41-41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一些教师习惯于用罚抄作业、罚打扫卫生等方式,一些教师则喜欢借助家长的权威来给学生加压。其实,这些教育方式都是治标不治本,只能换来和维系违纪学生短时间内的安静,时间久了,他们依然会“旧病复发”。笔者认为,对于违纪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教师不妨学会给批评“苦药”裹层“糖衣”。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悠久的教育历史中,积淀了不少经验性的东西。民间流行的“黄荆棍下出好人”,就是其中较有名的。教师或家长,手执戒尺或“黄荆棍”直接触及学生的皮肉,错了就打,不肯认真读书也打。确实也打出过不少好人。按照我的理解,“黄荆棍”不仅仅是一种打人的器具,它在这句话中,更应该是一个喻体,比喻的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或孩子的各个方面提出的较严格有时甚至是较严厉的规范和要求。如果排除可能存在的体罚因素,我认为这句话不失为可资借鉴的经验之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人总是具有约束性、强制性的,力度不够,效果就难免打折扣。关键不…  相似文献   

12.
张经鹏 《陕西教育》2007,(1):123-123
翻开报纸,每每看到各地不时发生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脸上刺字的。身穿“贼”褂的,棍棒相加的,口吐唾沫的。开水烫头的,冷天罚站的等等,其手段之残忍、花样之古怪,实在令人愤恨。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不禁要问一声:同行们,你们怎么了?当然。这其中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但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这些个别教师已严重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关于师生关系有很多阐述,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严师出高徒"这一说法了,几千年来基本从未改变。很多家长认同老师严厉是对孩子好,那么与之伴随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严厉到什么程度?随着信息流通的速度加快,关于教师非法体罚、侮辱学生的案例也引起很大争议,许多教师甚至将孩子严重打伤。适度的惩罚可以让学生改正错误,但不适当的体罚却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者,要运用好惩罚,使之产生应有的正能量,切忌使惩罚变为体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校园,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软伤害”现象依然存在。归纳起来,这种“软伤害”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把学生比作动物,取笑学生生理缺陷。如:“你真是头笨驴啊!给你讲过多少遍了?就是跟驴讲了这么多遍它也会了呀!”“怎么,不服气啊?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不当惩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教师有任何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无疑是英明之举。可是,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为了保住政绩,一概不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罚”沾边。谁要是“罚”了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罪名和“一票否决、责任自负、高职低聘”等处分则随之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教师体罚学生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的手段,侵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有调查表明,教师中认为对学生的体罚应绝对禁止的占39%,认为“可以”或“偶尔可以”的占61%,其中23%的教师振振有词地说:“体罚也是教育方法之一,应允许。”体罚学生屡禁不止,几乎校校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体罚伤害事故屡屡发生,触目惊心,请看下面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滥施征罚,惩罚的形式也在不断出机关报。比如学生迟到、忘戴校徽之类轻微违纪违规的现象,便罚其打扫卫生、跑步、擦黑板等。有人认为这种惩罚是“美丽的惩罚”、“温馨的惩罚”。诚然,这比体罚、停课、“叫”家长等惩罚要“美丽”、“温馨”些。但是罚打扫卫生是不是科学的教育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8.
拐杖,对于盲人或腿有残疾的患者来说是不可或缺之物。但是作为正常人也要拄着这样一副拐杖,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然而,我们教师队伍中却不乏其人。教师用的“拐杖”分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就是别人现成的教案、教参之类的东西。无形的,就是有形背后透露出来的惰性、依赖性和盲从性。初上讲台,难免会拄着“拐杖”走一段路。但有些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师仍然对“拐杖”情有独钟,甚至奉为至宝,这就可怕了,也是可悲的。拄着“拐杖”注定了是残疾者的形象,几十年,那不就等于终身残疾了?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齐美利 《教书育人》2007,(10):11-12
时下,在我们教育界“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了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最高宗旨。事实上,在教师队伍中,确有部分教师业务素质差,教学水平低,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动辄就讽刺挖苦,声色俱厉地批评,甚至拳脚相加,对学生的心灵、肉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在这种背景下,“不得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尊严”就成了学生的防护墙。  相似文献   

20.
一说起学校教育中的暴力,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打手心、扯耳朵、揍屁股、刮脸皮、抄课文、罚站。其实在教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体罚”,这就是“心灵施暴”。“心灵施暴”一词比起“体罚”来,人们可能陌生得多,不过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不陌生。在校园里,我们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某位老师对某个学生说: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小流氓没有什么两样;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再乱动就把你的手剁掉;这次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丢人。有的老师在评价某个学生的时候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