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论远程教育师生之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关于师生关系的单一主体观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教育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构建自身素质结构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关于师生关系的双主体论比较符合实际。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观仍然具有双主体论的基本内涵,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教学主体之争的对峙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80年代初期教学主体问题的讨论发轫至今,教育理论界一直广为探讨和论争。虽然众说纷纭,但概而言之,观点无非三类: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和师生双主体论。为何存在教师与学生两种唯一主体论的强烈对峙?师生双主体论是否是对峙双方的融合?若为融合,为何关于教学主体依然三论鼎立?当前这一问题的讨论该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就是本文所试图回答的。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为教育界“热点中的热点”。人们在探讨中将目光凝定在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上,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有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各种观点内部又是“同室操戈”,各自立异。仅双主体论就有“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  相似文献   

4.
陶冶 《天津教育》2008,(4):50-5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充分激发、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解决好教师的认识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为此,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师观,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二是转变学生观,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三是转变教学观,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  相似文献   

5.
“教师中心论”实质是教师单一主体观。这种单一的主体观 ,使学生的发展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遭到异化。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 ,可谓正本清源。理想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主体交往关系。师生主体交往的实现 ,不仅要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为教育交往活动的主体 ,更应倍加注意师生主体交往意识、交往精神的培植。  相似文献   

6.
文本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往。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代表的“教师单主体论”开始,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代表的“学生单主体论”的发展,后来又进一步提倡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眼前教育理论界最推崇的是“双主体论”,企图去克服传统观点的缺陷。例如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确立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该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为主体间的互识,即交往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是如何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其二为主体间的共识,即…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单一主体观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师生关系的"双主体论"得到普遍认可.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观具有"双主体论"的基本内涵,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主体作用的内涵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和客体。主要有三种观点,即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有一种"双主体"观点,这三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前两种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摆脱教师主体观或学生主体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学习论的发展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它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师中心论体现的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师生互为主体的交往教学观则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消极情绪的影响,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咨询教学法应运而生。咨询教学法强调教师作为被咨询者的作用,注重安适学习环境的营造、学生思想情感的畅意表达以及不良情绪的排解。在教学主体观方面,咨询教学法提倡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双主体协调;在教学环境观方面,注重营造氛围,优化教学环境;在教学实施观方面,强调全人教育,提倡合作。咨询教学法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接受学习,保障学生安心学习以及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咨询教学法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启示:要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三全育人”理念;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和融情度;要贯彻全人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