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1987年三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实施后,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以前靠行政手段解决的新闻纠纷不少演变为新闻官司,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新闻官司逐年增加。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也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新闻宣传。 尊重采访对象的法律权利 在计划经济年代,新闻采访往往依靠行政命令去实现,人们也往往把新闻媒体等同于上级机关。一个电话、一封介绍信,不论对方是否乐意,都必须接受采访,甚至必须按照采访者的思路去回答问题、组织场面,倾…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一场比拼智力的"战斗",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对象的不配合、采访环境的限制以及新闻记者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等,往往很难帮助新闻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作为新闻记者业务能力的基本内容,采访技巧的运用尤为关键。在新闻采访环节中,新闻记者可以借助于完善系统的采访技巧,引导采访对象按照新闻记者的思路来回答问题,进而帮助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同时还能够缩短采访时间,提升采访效率。  相似文献   

3.
钱峰 《新闻实践》2011,(2):30-32
在重大赛事的报道中,地市级媒体往往没有自己的声音,外稿打天下,即使有本地的运动员参加,一般通过电话连线的方式采访,采写的稿件没有现场感也容易出错。当然,地市报外派记者采访重大赛事受阻有客观的原因,如受到注册证限制、经费欠缺、采访经验缺乏等,因此在重大赛事报道上很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打交道离不开提问。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提问者。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阅历经验、学识、机智、口才等融会在提问中,让采访对象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记者才能顺利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一个高明的提问者,要讲究提问的方式,也就是提问的艺术性。首先要避开在提问中的误区。记者采访时提问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记者的问题太简单机械,一问一答像审问,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出现冷场的情况。二是当采访对象谈了情况后,记者由于准备不足,提不出新的问题,只好草…  相似文献   

5.
王洁 《青年记者》2002,(5):27-28
在采访中,谈话是采访的主要形式,而在谈话采访中,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则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异为同法。在人际交往中,一致性往往成为双方倾谈的重要因素。双方初次接触,刚开始,也许因生疏不好交流,但若一方说出双方意见一致的话题,彼此就有可能谈得很投机很融洽,对方就会感到你与他有共同语言,然后你再问想了解的事就容易多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名片效应”,即以提出对方赞同的意见作为引出随后观点的“名片”。在采访中,记者应充分利用这种“名片效应”,增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致性,化异为同。  相似文献   

6.
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凡 《当代传播》2000,(5):57-59
当记者去采访一位长辈时,无论对方多么平易近人,记者一到长辈身边就会身不由己地产生出一种晚辈的恭顺心理;即使记者不愿意这样,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客观的采访,但在长辈采访对象身边,这种微妙心理仍难以消除。当记者采访一位上级领导人时,尽管对方说话随和轻松,记者无形中总能感到对方“不严而威”,心理上总会有点压抑感,采访常常显得很拘谨。当记者去采访某个名人时,也常常会为他们所吸引、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或者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紧张情绪,往往在整个谈话中都不能放松下来……美国出版的新闻书《采访技巧》中曾引用一个…  相似文献   

7.
陈兵 《新闻导刊》2005,(2):23-24
新闻发现即拿到一条事件性新闻线索.怎样挖掘新闻?挖掘新闻的第一步就是采访。但目前的通病是采访不到位,导致该做大的新闻做小了、该做小的新闻做大了。前者是采访不到位挖不出新闻的分量.后者仍然是采访不到位靠给新闻注水来加重分量。有篇消息讲铁路警方破获一起倒票案.由于只采访了警方(而且采访极不深入),没有采访嫌疑人(利用住在大学校园隔壁的便利收集学生证倒票)、学生等,报道相当于警方的一个工作动态,甚至连收学生证加价倒票这个新闻眼也没有挖出。  相似文献   

8.
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过程,取得信任是获得事实的前提,采访对象有真诚合作的心才能打开心扉。记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对象的心理。记者必须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理沟通的学问,主动近采访对象,取得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一)在采访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合作者,一类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访对象其心理素质也是不相同的。合作者往有如下心…  相似文献   

9.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记者要在许多困难的情况下打开对方话匣子,问出需要的新闻素材,就要讲究采访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王颖 《新闻传播》2013,(2):43+45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再好的新闻策划也离不开采访,再好的新闻写作,也是在采访完成之后的行为。只有把采访工作做好、做透、做足,才可能有好的、优秀的新闻作品产生。  相似文献   

11.
6月20日晚上,53岁的徐州市民薛先生连灌了3大杯白酒,他心里憋屈.6月11日在铁路36宿舍小区“犯事儿”的犯罪嫌疑人明明是在他帮助下被抓住的,但警方接受采访时,却对其见义勇为的行为只字未提.6月20日上午,薛先生叫上被害人亲友、单位同事一起来到派出所,希望派出所证明自己勇抓犯罪嫌疑人做了好事,要在媒体上表扬表扬.(《彭城晚报》,6月21日) 薛先生做了什么样的好事?有流氓意欲强奸女性,薛先生和警察一起追赶犯罪嫌疑人,在追赶过程中,薛先生还被流氓殴打,腿被打伤,走路一瘸一拐.他把见义勇为的情况告诉了同事.  相似文献   

12.
薛丽萍 《青年记者》2010,(14):63-63
记者采访采访对象时,既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记者除了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以外,还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活动规律,注重方法和技巧,获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从而使采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提问是最基本的工作。有经验的记者提问,往往能一箭中的,对方回答起来也顺理成章,只要稍加整理便是一篇好文章。相反,记者心中无数,提问信马由缰,对方自然无法配合,采访工作只能在敷衍了事中结束。  相似文献   

14.
一名博学多识的记者和一名知识贫乏的记者,在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方面,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博学多识、经验丰富的记者,能够及时、敏锐地从采访中,判断出哪些是有价值的材料,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材料,并能根据对方的谈话触类旁通,将采访引向深入;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的记者,采访对象说这个不懂,说那个接不上茬,很容易造成"话不投机"的冷场与尴尬,又容易使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15.
胡蕊 《新闻三昧》2004,(1):25-27
有人说采访是一种艺术。那么采访学应该是一门科学。采访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社会活动,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记者在向采访对象作采访时,不仅仅是向对方收集材料。访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  相似文献   

16.
在采访中,有一种提问方式较难把握,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一把利器,使用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使采访戛然而止。本文将对这一提问方法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过程,女记者法拉奇认为,“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生动,交锋激烈”。正因此,她在采访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往往直接尖锐,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激将法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向你马上说清楚不可的提问方法”。换句话说,激  相似文献   

17.
做社会新闻,勤奋当然需要,但采访思路、采访过程、采访方法等方面,同样不容忽视。一、沙里淘金式的发掘诚如许多新闻大家所言: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发生着成千上万的事情,能够符合新闻要素并可以做成新闻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郑峰峰 《视听界》2014,(3):103-105
隐性采访,或称暗访、秘密采访等,是指新闻记者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告知对方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影像或声音用暗藏设备记录下来,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传播的行为。当前的新闻业界一般认为:隐性采访只能不得已而为之,应该受到六个方面的约束:一,所要获取的信息对于公众利益至关重要;二,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获取这些信息;三,隐性采访必需的伪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两难提问法     
赵微 《新闻三昧》2001,(5):26-27
两难提问是实用的采访技巧之一当记者在进行批评性报道的时候,需要调查事件的真相,而此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些被采访者则会极力隐瞒、掩盖真实情况,在对方极强的戒备心理的防范之下,采访往往变得异常艰难,双方的对话也极易变成一场没完没了的扯皮。在此情况下,采访技巧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一些实用的技巧,我们可以使得提问变得简练而具体,并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使采访过程变得更加简短、精彩。适当运用采访技巧,是提高采访质量的有效方式。从提问  相似文献   

20.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