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就重要性而言,写作教学将独占鳌头。写作是人的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是人的言语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观念和信念:每一个人都是言语天才。在写作智能层面,文从字顺是必要的,但不重要。文从字顺是言语生命平庸者的执照。文从字顺,意味着什么言语天性、个性都视而不见,什么言语才能都一笔勾销。在语文教育中,言语生命天性、个性的养护始终是第一位的。丢失了言语天性、个性,言语生命便苍白、凋零。让天才成长为天才天经地义,把天才调教成庸才、蠢才,那就是罪过了。在写作教学中,千万不要把“文从字顺”作为应试训练…  相似文献   

2.
“训练为主线”的观念,是语文教学中“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征,是和言语生命生长和成长相冲突的。言语生命不应是被改造、驯养的对象,而是需要精心存养、保护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时候,适当的  相似文献   

3.
人的言语动力寓于“言语生命”“诗意生命”之中,其心理根源是想象力、游戏精神。 想象力本是人的生命的特征和智慧的象征,是植根于人的生命基因、生命结构之中的。就跟一棵树只要伸出了胚芽,无须教它怎样成长自然就会抽枝长叶一样。从认知的层面看,想象力与儿童思维特点有极大的关系;从精神的层面看,则同样与儿童期的审美感知和“游戏”有关。游戏,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对自身精神发育的一种成全方式,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首先是对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养护。  相似文献   

4.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5.
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以人为在应试、应需教育中首当其冲,遭到本”、“学生本位”的“本”,就是“言语生虐杀。他们不但语文成绩不高,写作命”。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本”。只有成绩也不高,“离题”落榜的风险最人的生命,堪称“言语生命”。言语,使大。语文教育批量生产的不是语文爱人的智力和想象力结出了绚丽的文好者,而是语文厌弃者、言语生命背明之果,从而也造就和进化了人类自叛者。身,使人成为感性、理性、智性的动反观语文教育门槛之外,在一物,写作(言语创化)的动物,使人所些似乎没有什么文化的人那儿,却以为人。语文教育的动力,虽…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是人类言语生命的接力。教师的角色是十分多元的,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是学生的长辈,也是学生的伙伴、朋友、忘年交、受惠者……不了解这种多元性,以为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一定当不好教师,尤其当不好语文教师。将学生视为言语生命互助、互动、互惠的伙伴和朋友,才能拥有平和、雍正的心态,才能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的成长与收获的愉悦。语文教育,是人的归属性、指认性教育。言语属性,是人的物种特性。语文教育,使人对这一生命特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产生了言语依赖和崇拜,形成审美、精神创造和文化承传的自觉,即具备…  相似文献   

8.
“野生”生态下,能最大限度保持言语生命的“野性”——言语天性,这对于言语创造上的成才弥足珍贵,对语文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性。“圈养”讲求的是统一,“驯养”(训练)讲求的是合乎规范,二者都是反“野性”的,反言语生命天性的,都是对言语个性、差异性的蔑视和摧毁。对言语天性的无视,是语文教育不能培养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以为作家(包括其他言语人才)不是不能培养,而是当今的  相似文献   

9.
人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在“内部”与“外部”、“有用”与“无用”、“有为”与“无为”之间达成的。儿童本真状态下的言语欲求和言语冲动,在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太多的教导也能得到发展。语文教育所能做的只不过是助成其发展罢了。在今天,学校不培养作家,似乎是不争的事实,是“真理”。然而,假如语文教学能使拥有作家天赋的学生都成长为作家,岂不功德无量?从学校出来的一切在言语创造上有成就的人,从根本上说,都不是学校语文教育“培养”出来的。即使从好处说,把凡是从学校出来的作家,都算作语文教育的功劳,充其量也只是由于偶然的机缘巧合或…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存在的家”。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还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顺应人的言语本性,张扬人的言语天性,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因而,语文学习本质上应是学生生命的体验,是学生在一种存在论意义上去理解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呼唤“生命形态的语文课堂”,希望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言语与言语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文、人性、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用生命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文本,用生命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一、“生命化”语文:内涵与特质1.个体性。在语文教育中,类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时常遮蔽着“具体个人”意识,儿童常常淹没在“常人”之中。这个常人,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15.
以往语文教育从来无视言语生命的自然属性——每一个儿童固有的言语天性,将语文学科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一视同仁”,一律视为知识技能教育。语文教育便成为一种纯粹的语言规训,不断地从外部对儿童的言说进行所谓的教导。教师代表着成人世界的话语权威,从实用和世俗的目标出发,为儿童的言语学习确定了一个与他们自然的言语需要格格不入的方向,这就是服从于现实的、在利益最大化原则驱动下的“应需”“、应试”实用动力学:学习语文是为了将来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是谋生应世的需要。——我以为历来人们在语文研究“上都走错了道路”。在教…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语文是为学生立“本”的,而这个“本”就是“言语生命”。所谓言语生命,指的是通过言语而实现的生命的意蕴,或者说由生命生成的言语表现的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等。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着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由语言文字贯穿,着意学生精神思想的需求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临沂二十二中以促进人的生命完整成长为根本价值追求,坚持“人人成长,个个成功”的办学方向,以“生命·实践”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他们立足课堂,关注生活,从不怀疑每个孩子身上潜藏的能力,想方设法让每个孩子成长得最好;他们不断优化教育要素和师生成长方式,创造了“六段式”互动教师发展新模式和“三化五学”教学模式,实现了“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让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校园里每一个人都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二十二中人用智慧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和合共生,守正出新”的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19.
郑晓江 《中国德育》2007,2(5):28-32
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思想主题,21世纪的中国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尤其关注儿童、青少年情感一精神生命的发育、涵养。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享受生命,这是我们理解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当生命存在遭遇“欲望陷阱”,当“活着,还是死去”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开设“生命教育专题”,期望通过讨论提供一种思想立场、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20.
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同样明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走向对话,是开放时代人类的选择,也是“教育即解放”这个时代命题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人的交往,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而语文教学则更是具有内在规定性和特定情境性的言语交际(即对话)。从精神内容上看,对话就是语文教学活动最深层、最内在的属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对话则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能释放思维、情感和想像力的交际形式(即教学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语文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走向生命相融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