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反思因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的现象时,一些生态环保人士提出了人类要“敬畏自然”的朴素口号。目的是提醒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以保护生态环境,力求减少人为的灾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有人却对“敬畏自然”这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口号恣意曲解,他们说“敬畏自然”就是“反对以人为本”、“反科学”、“反人类”等等,以此歪曲、抵毁生态环保人士的本意。何祚庥院士在《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一文中说:“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我们的美学有必要重新审视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突破黑格尔以来美学体系艺术化带来的弊端。在人类社会初期,自然之于人来说是可敬、可怖的,但是人对自然的依赖又为自然的审美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探讨前审美阶段中的自然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近代文明之前自然审美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自然教育既是认识自然的教育,也是引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纵观基础教育中的自然教育,不仅课程标准空缺,环境建设欠缺,特色资源缺乏,而且教学针对性不足,教学评价缺乏深度.基于此,学校在开设自然教育课程时,既需要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标准,创建自然教育的校内、校外环境,积极寻找地区自然教育资源,又需要学校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自然教育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力度,从而实现自然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补位".  相似文献   

5.
劳动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论自然观出发,从劳动主客体、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在自然中的生态劳动,用辩证思维把握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主张通过构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科学来保障人类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生态性及合理性,这对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社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表现为人类意志与自然意志的较量。人类必须更新观念,放弃人类意志战胜自然意志的幻想,在遵循自然意志的前提下达到与自然意志的融合,使人类意志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老子关爱人类,崇尚自然,老子确立人道自然至高无上的本然地位,大道自然包容万物惠及人类,人类自身的基础与社会构成从本质来看都是自然的,自然与人类各有不同的操守,前者有无限包容的操守,后者必须具有随顺自然的操守,老子确立了人在自然中的随顺地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支配自然、违背自然和破坏自然,因此人要严守自己的自然本分与自然操守。  相似文献   

8.
人类从荒芜走向文明,经历了"惧怕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本文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设计与自然的关系.设计源于自然,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更应该回归自然,绿色设计和废弃品设计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代表着未来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狄金森是美国著名诗人,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了500多首描写自然的诗。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自然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笔下的自然对人类时而慈爱友善,时而充满敌意,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又给人类以伤害。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悟读,揭示了这位女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自然权利从本源的意义上讲应当是指人类以外的各种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自然权利对自然是权利,对人类则是义务,自然权利的实现以人类承担义务为前提。人类设定自然权利和承担自然义务都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生物的自然权利与人的自然权利冲突的协调应当遵循生态规律,决不能用人造的伦理和法律规则取代生态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天人关系为线索,阐述了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对应的对自然的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走的和谐、矛盾、再和谐和持续发展的艰难道路,论证了"天人舍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从人与的自然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会发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处于进退维谷的窘境。这种境况表现为两种相互纠葛的矛盾:其一,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却由于所谓的自信,傲慢和贪婪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人类可以凭借武器、经验和智慧也许可以暂时改造自然,而自然规律的不可战胜和崇高使人类有深深的负罪感并最终被征服。至此,人类面对自然时的“乐观精神”的实质值得商榷,老人的人生不能被打败的哲学也成为悖论。  相似文献   

14.
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去阅读过去的一些文学作品,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现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平衡意识并非诞生于一朝一夕,它们和人类的自然观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衍变过程,通过分析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麦尔维尔的<白鲸>、以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揭示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主要形态:物我相亲、物我相征、以及相亲与相征并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生态批评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一面,与此同时,也深层次蕴含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任何违背自然法则、妄图征服自然界的行为都是错误的,都必定要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  相似文献   

16.
“冰山”之下《老人与海》中的哲学伦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谦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03-105,155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老人圣地亚哥与鱼的搏斗,塑造了一个依靠意志与信念,最终赢得了人性尊严的"硬汉"形象。在"冰山"之下,蕴含着的是海明威丰富的人生哲学,其中包括孤独的感伤主义哲学,永不言败的生存哲学以及超前的生态伦理哲学。解析这些哲学伦理将帮助我们理解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过一位普通劳动者———古巴渔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真实经历,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硬汉形象———桑提亚哥。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的永恒价值———人的自信,也使得桑提亚哥成为海明威硬汉形象中唯一的、被赋与灵魂的硬汉。《老人与海》在海明威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作者创作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相似文献   

18.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余华的《活着》在对生命苦难本质的揭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而在苦难的超越上则显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路径,这对于现实生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泽江 《唐山学院学报》2005,18(3):33-34,67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更多的则是从悲剧性的视角去审视和表现人类的生存、命运与环境的冲突。作家用他的世界观对人类进行了人道主义的审视、评价与批判,潜藏着作家对自然、人类、社会诸种关系的深沉忧患和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