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人类可以进行具有一定空间分辨率地详细观测和研究的唯一恒星,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太阳为人类家园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太阳的剧烈活动也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探索太阳对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太阳物理学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总结了过去半个多世纪太阳物理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对太阳物理学的前沿科学难题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太阳能的能源是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太阳能相对人类历史的使用时间算得上是永久,也是最环保的能源。  相似文献   

3.
地球上的能量之源是太阳,目前全球都在推广太阳能这种绿色能源。那么,我们能否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呢?美国工程师迈克·斯特里基给出了一个答案,他的家庭已经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了。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光合作用? 不仅仅人类,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在生命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都是由太阳提供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动力。光合作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新能源主流由于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日益减少又污染环境,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更加重视了。太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能源资源,太阳每分钟射向地球的能量相当于人类一年所耗用的能量。光伏电池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主要装置。自2020年起,我国西部地区建造了十几个太阳能发电厂。这些  相似文献   

6.
人们早已看到,种种气象变化和植物的生长,都是太阳在推动着的。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供给地球上的能的最主要的源泉。没有太阳光,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不仅不能发展,就连生存也是不可能的。可是太阳的巨大能量是那里来的呢?怎样进一步去利用它来为我们服务呢? 太阳能的来源原来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的气体球。它的体积等於地球的130万倍—1.409×10~(18)立方千米,它的直径等於地球的109倍—1,391,000千米。太阳的表面温度是6,000℃,而它的中心温度却高到2,000万度。太阳虽然是由气体组成的,然而这些气体却和地球  相似文献   

7.
科学无界限     
引子:人长大了,要走出摇篮;人类成熟了,要走出地球。世界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希腊神话里,有插着翅膀飞向太阳的伊卡洛斯少年,中国神话里,有逐日的  相似文献   

8.
大阳的故事祝贺著每册800元地球的故事常珏著每册700元水的故事祝贺著每册800元火的故事祝贺著每册800元空气的故事张姞民著每册800元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的“通俗科学小丛书”是适合有小学文化水平的读者阅读的一套科学读物,它的第一辑共五册,已经全部出版了。“太阳的故事”,把有关太阳的一些基本科学知识介绍给读者。许多问题,比如:太阳是什么东西,太阳的光和热是从哪里来的,太阳跟地球上一切生物的关系怎样,太阳对人类有什么好处,以及怎样叫太阳直接替人们干活等,在这本书里都有浅近的说明。在“地球的故事”里,先谈地球是什么,怎么会有白天黑  相似文献   

9.
太阳对于地球上所进行的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和气象现象起着巨大的作用。不有太阳就不可能有生命。在极大程度上太阳决定着人的生产活动。在很久以前,人类就知道太阳带来了光亮与生命。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天体的本质,因而崇拜它。古代的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巴比伦人、埃及人、希腊人和斯拉夫人都认识到人类与太阳有关而把太阳看作一个主要的神祇。如今这些无知的观念已经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现在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太阳是一个气态的星体,它的直径比地球大109倍,体积比地球大130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是在太阳内部连续不断地发生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3.75×1026W)的5×10-10,但已高达1.73×1017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煤。广义上说,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1.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创造了生命,创造了人类。太阳直接把光明和温暖送给人类,间接地为人类提供了一切。面对太阳所提供的自然共产主义的生存基础,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用智慧和汗水铺垫了古太阳学的基础。我们剥开尘封的历史,掘出了这个闪光的课题,种植于现代知识的土壤里,培育起一门崭新的综合科学。应当承认人们拥有的与太阳相关的知识是很欠缺的,有的知识是一种错觉,有的知识散落在各门学科的角落里,因此,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从新的视角来研究太阳和地球的运动与人的关系,于动态的自然之中揭示新的阴阳规律,求索人的合理利益,探寻人的最佳…  相似文献   

12.
太阳能一般是指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热核反应放射出的热能和光能。太阳离地球1.5亿公里,它的质量比地球重33万倍。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气团,它的体积比地球约大410万倍。太阳的内部进行着剧烈的热核反应,它的中心温度高达4000万摄氏度,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太阳每秒钟向宇宙空间放出3.75×1026焦耳的光能,即使地球所受到的太阳能只占它发射总量的3%,也是相当可观的,可见太阳能是一种异常巨大的能源。  相似文献   

13.
除2018年10月10日前英国天文学家发现的太阳膨胀引起太阳吞噬地球外,本研究发现地球膨胀引发地球向太阳移动是太阳吞噬地球的另一视角。地球膨胀引发地球向太阳移动是部分可逆的,它为人类部分阻止和延缓太阳吞噬地球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1,(21)
太阳自古便是人类社会能够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以及利用层次不断提升,成为造福社会的新能源。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太阳能的研发与应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此,首先对太阳能应用现状做了介绍,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制冷,然后论述了太阳能的发展趋势,如太阳能热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太阳能电池开发技术取得突破、太阳能建筑走向普及化、太阳能光电制氢产业发展壮大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和平与战争问题比其它问题更能揭示出科学之社会应用的深刻性,也更能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问题做深入反思.20世纪科学以及科学家在进步人类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事业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科学在战争中的毁灭性应用却暴露了西方文化中技术理性的恶性膨胀.现代人还没有学会把科学技术力量和道义责任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现实地结合起来,全面审视技术理性的得失,更没有把价值理性自始至终贯穿在科技创造与应用的全过程.当21世纪末叶的人类回首地球的往事时,科学是作为拯救人类的元勋而永垂青史呢?还是作为毁灭地球的祸首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个问题只能由进步人类自己来决定.  相似文献   

16.
太阳的能量是惊人的,因为每40分钟,地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能量,就足以满足贪婪的现代人类整整一年的能源需求。如果在干燥的沙漠里设置一块边长300千米的正方形太阳能光电板,就能生产出全人类每天吞噬的46兆兆瓦  相似文献   

17.
在地球大气平流层中有一层薄薄臭氧层,它是保护地球一切生命的一把巨大天然“保护伞”。过去人们一向认为这大自然恩赐的空中“保护伞”坚不可摧,万万没有想到它已被捅了五个大窟窿,反过来又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以它的光和热哺育地球万物生长的。所以人们常常用“万物生长靠太阳”  相似文献   

18.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为研究对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科学。地球科学既研究过去,阐述地球演化历史,又面向未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是一门既能拓展人类知识前沿又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科学。文章在梳理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和总结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现状与科技资助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球科学发展应从系统科学和国家需求的视角部署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计划。从地球系统整体出发,关注地球系统各圈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四个面向”引领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开展有组织的重大科学研究,完善科技资助与评价机制,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19.
1610年,意大利天学家伽利略偶然地发现太阳表面有几个黑斑。经过研究之后。他证实了这些黑斑是太阳自己产生的,而不是地球和太阳之间存在其他星体所造成的,伽利略将其命名为太阳黑子。人类自此开始了对太阳黑子的观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阳历和阴历     
我们生活居住所在的行星——地球,虽然不是太阳系里唯一有生命现象的星球,但差不多可以说是唯一有人类活动的星球。地球上一切动力来源,能量的获得,都是和太阳分不开的,所以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活状况莫不和太阳息息相关而受着太阳的极大影响。既然如此,那末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也必然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一种活动。一般说,太阳对我们的位置有两种显著变化。一种是由於地球自转,使我们觉得太阳在东升西落,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时间的单位——日。另一种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但地球自转轴并不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