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三个代表”的思想和“三个有利于”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期对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运用“三个有利于”理论的重要成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邓小平关于“生产力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综合国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邓小平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还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都说明生产力一定要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但如何保证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如何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长期没有得到好的解决。我党十三大正式提出的“生产力根本标准”,是应用“生产力要发展”的典范,是促  相似文献   

3.
重温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刘双月,王冬桦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是正确认识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指导思想,是我党制定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的论述,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其中把生产力标准作为我党的理论基石,是我党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解放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革命是用暴力摧毁旧的社会制度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不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用改革体制和机制的办法来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一次革命。改革解放生产力,给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提供了理论依据;给改革正确与否提供了标准。  相似文献   

6.
从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到十八大再次强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现实要求,更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讲社会主义,特别要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1987年10月25日,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核心问题是,必须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十三大报告把生产力的发展提到“根本标准”和“核心问题”的高度,发挥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和多级层次组成的,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的矛盾运动系统。这一矛盾系统自身包含的辩证性规定了“生产力标准”理论内涵的辩证性。生产力标准是主体生产力标准和客体生产力辩证统一;是整体生产力标准和局部生产力标准的辩证统一:是生产力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的辩证统一;是显形生产力标准和隐形生产力标准的辩证统一。唯物辩证地理解“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内涵.是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制定和运用这一标准,实现生产力系统各要素间协调发展、和谐动作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出发,进一步探讨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这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其结果则必须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来检验。这是一整套完整而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理论系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是我党长期革命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党坚持理论创新、永葆革命生机的保证。60年前召开的中共七大正是党的三大作风成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我党把三大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生产力思想观和生产力发展现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生产力思想观重在理论层次上澄清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其核心是生产力本质论和标准论.生产力发展观重在实践层面上探索生产力的发展道路,主要包括实行改革、发展科技、依靠教育和对外开放.两者辩证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2.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和把党建设成为“三个代表” ,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建党理论在转型时期党的建设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在理论上既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 ,又具有非凡的创新。它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基本原则是相一致的 ,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基本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党的三代领导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当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治国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具有久远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政党危机作为世界性的现象,是一切政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对于长期执政的政党而言,这种危机更为严峻。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过渡,从传统型政党向现代型政党的转变,它经历着"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这些危机的存在注定了中国共产党起步之旅的曲折与艰辛。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在实践和理论上逐步走出幼稚的困境,须不断加强党的危机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群众动力论、历史合力论等经典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结合我国新时期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系列当代唯物史观理论创新.认为这些理论创新是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在建国前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他提出通过“五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来尽快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他的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列宁关于党内民主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列宁带领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在艰难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党内民主理论,以"民主的集中制"最为显著,同时涉及到党内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多方面的内容。列宁的党内民主理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官本位意识是与民本位意识根本对立的价值取向,在当前,官本位意识主要表现为官价值至上、官“真理”至上、官利益至上、官僚主义泛滥和官商勾结严重。官本位意识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它会危害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及其执政行政的能力,会危害到党群和干群关系,会危害到民主和法制建设,会危害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官本位意识在当代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社会现实根源的,因此,要破除官本位意识,必须完善制度安排,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