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蝴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重寓意:蝴蝶美丽、多姿,象征着美好事物;蝴蝶双飞、缠绵,象征着爱情和眷恋;蝴蝶轻灵、飘忽,象征着虚幻和梦想、再生和复活。《永远的蝴蝶》一文作者以蝴蝶喻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致命车祸的恋人樱子,写出了自己的深深愧悔和不尽怀念。教学中教师将文中的"蝴蝶文化"挖掘出来,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主人公樱子的认识,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南首部原创音乐剧《中国蝴蝶》的音乐创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音乐创作进行分析探究,其特点:一是独特音乐创作手法;二是戏剧角度构思音乐;三是音乐突出戏剧矛盾。多方面来探究《中国蝴蝶》音乐"美"的本质原理,以期对以后中国民族音乐剧在音乐创作中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3.
《蝴蝶君》的人物身上性别模糊和雌雄同体特征明显,这些雌雄同体特征也是决定人物各自命运的关键。强烈的性别意识和对立导致了剧中人物无法达到两性的和谐。文章以弗吉尼亚·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出的"雌雄同体"概念中的三个特征:男性化的女人与女性化的男人、性别意识和两性和谐来分析《蝴蝶君》以及作者黄哲伦残缺的雌雄同体观。  相似文献   

4.
作为当代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流行歌词的常用手法,本文结合具体歌词文本,探析流行歌词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蝴蝶君》一经发表就受到多方的关注,文中宋丽玲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但是却逃脱不了"东方蝴蝶"的形象,致使其身份认同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与此同时,宋丽玲也对传统性别政治发起挑战。  相似文献   

6.
《蝴蝶君》是美国华裔作家黄哲伦以著名歌剧《蝴蝶夫人》作为颠覆原型而创作完成的戏剧。借助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来探讨男主角伽里玛的性别追寻过程,代表西方权威中心的伽里玛在剧末走向死亡,而在他眼中代表东方软弱无能的宋丽玲却活到了最后。通过对这一不同结局的分析比较得出,伽里玛的死亡是因为他不能认同性别混杂只追求单一性别身份而造成。如果他能对东西方文化有清楚的认识,或许悲剧就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7.
王蒙发表于1980年的中篇小说《蝴蝶》无论是在写作手法上还是内容方面,都对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王蒙的代表作之一,并被译作多种文字走出国门,还在于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新时期"为时代背景,从知识分子主体建构的视角切入,分析《蝴蝶》是如何通过描述"他者"形象从而帮助知识分子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8.
钢琴套曲《蝴蝶》是一部优秀而经典的浪漫主义风格作品,出自德国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之手,是其音乐创作的经典标志,彰显了舒曼的音乐才华。深入分析可知,促成《蝴蝶》这部钢琴套曲浪漫主义风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舒曼自身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与深厚的文学修养,而舒曼在创作中还匠心独运的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于是钢琴套曲《蝴蝶》便具有了独特的文学浪漫主义风格韵味。在此,本文将深入探讨舒曼钢琴曲《蝴蝶》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9.
冯春园 《双语学习》2007,(11M):210-210,212
在作为“三幕日本悲剧”里一幕的《蝴蝶夫人》中,普契尼使一完美的东方女子形象——“蝴蝶”深入人心。而华裔作家黄哲伦巧妙的把这部名剧容入他的剧本《蝴蝶君》,并颠覆了这一根深蒂固的东方妇女形象。本文在解析“蝴蝶”形象的同时从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背蒂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方男人对东方女子形象幻想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康拉德的长篇小说《吉姆爷》集中体现他的艺术追求和道德探索;它的一大特色是象征性。小说中最令人回味的是"蝴蝶"与"甲壳虫"的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人性的双重性,吉姆这个典型人的人性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蝴蝶作为特殊的意象,频频进入诗人的诗歌创作之中。凭借众多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影响,虚幻的梦境,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真挚爱情的象征,人生的苦闷、迷茫、失落、感伤,时光短暂的哀叹等成为蝴蝶意象的基本内核。究其缘由,蝴蝶意象积淀成为丰富文化内涵的事物有其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理查德·博仁嘉顿是活跃在当今英国诗坛的重要诗人之一,代表诗集《蓝蝴蝶》集中表现了诗人"超验统一"的诗歌创作理念。在博仁嘉顿"诗歌自我书写"的创作理念下,《蓝蝴蝶》包含了多样的诗歌体裁和多维度的对话空间,是对塞尔维亚大屠杀最真实的文学书写。诗人用"记忆"将生与死联结起来,提出诗人应该将死者的"记忆"传达给生者,并指出了"宇宙诗学"的诗歌创作理念。翩然飞舞的蓝色蝴蝶若隐若现地翻飞在诗集的字里行间,在为死难者谱写哀歌的同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博仁嘉顿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蝴蝶君》呈现的是不对称的话语权,其主人公加利马尔的话语权被一个有着女气的东方男性宋丽玲所剥夺。西方对东方单一角度的误读与宋丽玲对东西方的深思是不对称的。《蝴蝶夫人》中爱情的单线性模式与《蝴蝶君》中爱情的多线性模式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14.
黄哲伦的《蝴蝶君》讲述了一个中国男性化装成女性,骗取法国外交官情报的故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剧本中所反映的父权制思想,可以揭示出现代文学中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  相似文献   

15.
蝴蝶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多用来表达自由闲适、爱情新生、美丽感伤等主题。文章探讨古典诗词中的蝴蝶意象,通过对蝴蝶意象的阐释来把握诗人对世界独特的理解,以及特定时代诗歌的某种整体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一、《永远的蝴蝶》“意外”之表现 “意外”之“意”指“意料、心愿”,“意外”一词,顾名思义指“意料之外”或“愿望之外”。《永远的蝴蝶》是台湾大师陈启佑先生的力作,写的只是男女两位恋人。女因车祸而不幸离世,男因此而悲恸。它的“意外”之表现集中在两方面。其一,“雨”之意外。即“雨”在意料之外:恋人“压马路”,伞却只带一把,以致于他俩“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相似文献   

17.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本文以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将《蝴蝶夫人》中的传统东方女性形象和《蝴蝶君》中颠覆性的东方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讨西方人“蝴蝶情结”的产生与幻灭。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东方女性形象在西方作家和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不同呈现,构建客观的东方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1988年黄哲伦的《蝴蝶君》首演大获成功,为黄哲伦赢得了诸多奖项及好评。全剧描写了"东方女人"宋丽伶和"西方男人"伽里玛尽管一起生活了18年,却因为对彼此文化背景的误识和曲解,最终走向不同的人生终点。  相似文献   

20.
著名华裔美籍戏剧家黄哲伦的《蝴蝶君》在中国学界广受注目,这些评论绝大多数声称取后殖民批评的角度,但其实却可说无一例外地背叛了后殖民批评的一个重要维度——身体,使得这里的所谓的后殖民批评等同于民族主义的反殖民批评。《蝴蝶君》实际上呈现了身体在文化冲突中的游离性与离心力。因为这场文化冲突对身体这个中介与境域的严重依赖,"身受"冲突的"帝国主义者"法国人高与他所"代表"的力量之间存在着既依存又背离的关系。在文化对抗产生的罅隙中,他的身体实现了自体自根的快乐,引导他挣脱了帝国与权力的话语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