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徐迟先生是诗人、作家,也是编辑家.他的文学编辑生涯,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他主要是以创作名世,老的说法,是编辑之名为文名所掩了.作为诗人和作家,他的60年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的文坛奉献了近1000万字的作品,包括诗、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音乐评论、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传记等体裁.这些作品已编辑成《徐迟文集》12卷,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2.
难忘徐迟     
陆潜 《编辑学刊》2001,(6):78-79
1996年冬日,一颗璀璨的巨星在我国文坛瞬间消失--他便是著名的作家、杰出的诗人徐迟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徐迟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作的诗、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和译著,扩大而言,还有他的人品和他的死,都将会久远地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爱书店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国老一辈著名作家、诗人徐迟,他说“那么多的好书,书是香的,是美的,我的魂都掉在里面了。书是贵的,但也真是比较便宜的了,书是那么精彩的东西.……。”我想徐迟成为大作家、大诗人与他爱跑书店爱读书是分不开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数学大师陈景润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而知晓陈景润的人差不多也都知道老作家徐迟,因为是他创作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这颗数学峰巅上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一个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协创联部常务副主任周明(原《人民文学》编辑)作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责任编辑,较为详尽的阐述了这篇报告文学的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5.
1938年5月,二十四岁的青年诗人徐迟作为流亡文人挈妇将雏随戴望舒全家从上海逃难到香港。1942年,徐迟又从香港来到重庆。他在歌乐山的大天池旁边的一个名叫蒙子树的小村子里借住了一年时光。在这富有田园之美的很诗意的乡间,徐迟做成了自己平生颇为惬意的几件事。一是写出了一本《诗的诞生———一个美学的尝试》的诗论著作。第二件事,便是他受雅典娜女神的招引,完成了世界文学翻译的一个创举,即首次用汉语诗体的形式选译了荷马史诗之一的《伊利亚特》。他一共译了十五个片断,共七百余行,书出版时题名为《依利阿德选译》。而同时做成的第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刘易斯·H.拉帕姆作为坚定的公共知识分子、准历史学家、作家和有责任感的媒体工作者的奇妙混合,在长达三十年的《哈泼斯》主编生涯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编辑风格。  相似文献   

7.
胡正是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从抗日根据地土生土长起来的作家,是“山药蛋派”的骨干作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他和孙谦等山药蛋派作家一样,始终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一直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保持着血肉联系,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捕捉自己所希望表现的东西,通过对具有某种典型意义的现象的剖析、概括、升华,借助有典型性格的人物,较为准确地再现生活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达到历史的真实性;同时,他还特别注意作品的可读性,使之以符合读者欣赏心理的形式,多样地展现出来,呈…  相似文献   

8.
提起艾青,人们自然会想到他在中国新涛坛上的辉煌业绩,他曾被智利大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然而,艾青的编辑经历却似乎鲜为人知。其实,他在五十五年的文学生涯中,不仅创作了卷帙浩繁的诗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不以编辑名家,而以作家立世.但他对编辑工作情有独钟,在他不算太长的生命历程中,曾编辑过至少18种报刊杂志,因此可以说,他的一生与报刊编辑工作有着不解之缘.现介绍其中几种.  相似文献   

10.
三、对作者个性的态度高尔基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的卓越品质之一,是他对作者个性,对作者固有的创作风格非常关心爱护的态度。高尔基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在编辑工作中,从不强迫作家摹仿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对所编辑的作品从内心充满热情,对作者的艺术形式特点力求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愿望,可作为他在编辑和评价文艺作品手稿时的特征。高尔基最尊重作家,他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与作者共同配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作者的工作。在编辑加工作品的手稿过程中,高尔基除力求使作品尽量达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富于艺术表现力以外,还对作家所具有的独立创作精神表示由衷  相似文献   

11.
夏丏尊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在长达30年的编辑生涯中,曾主编和参编过众多颇具影响的杂志和丛书,他的平民化、面向中学生和自我教育的编辑观念对我国现代文化出版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位做了一辈子文学编辑的人写专论。拿到启治送我的《文学编辑四十年》,已经两年多了。这是一本与他编辑生涯有关的文字专集。有的文章在结集之前我就在报刊上读了,成书后也曾翻阅过其中的一些篇章,颇受教益,但印象比较零碎,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看法。新近,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从头到尾细读一遍,遇有会心处,随手还写了札记。作了旁批与侧注,更觉得获益匪浅。一是学到了许多东西,知道了许多事情;二是“以文会友”,通过读启治的文,更深入地了解了启治四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他的心路历程,他的为人和品格。于是欣然命笔,以成此文。  相似文献   

13.
"作家就作家吧!"现在陈雨航终于接受人家称他是个作家了。长久以来,不管名字前面被安上什么头衔,陈雨航总感觉尴尬、疑谑。譬如称他是出版人,他自认已经完全离开出版多年,19年的专业编辑生涯俱往矣。又譬如作家,虽然他出版过短篇小说集《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历史小说《张居正》的对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问话者:周百义,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责任编辑。 答话者:熊召政,作家、诗人,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作者。  相似文献   

15.
真诚,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文学的灵魂。作为一位在抗日根据地土生土长的作家,西戎的为人和创作实绩最能体现这两个字的分量和价值。西戎本名席诚正,生于吕梁山里的蒲县西坡村,幼时由于家贫,高小毕业就辍学放羊。在抗日浪潮中,正值少年的西戎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体牺盟会。他在县城读高小时,受身为教师的堂兄影响,阅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和鲁迅等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参加革命队伍后,他的文学兴趣爱好和粗浅的文字基础很快使他成为一名称职的文艺宣传工作者。1939年底,他随吕梁剧社到了延安,…  相似文献   

16.
作家徐迟,年近古稀,头发斑白,且有一块不小的秃顶。然而他并不服老,似乎也“不知老之将至”。他担任着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工作是繁忙的。但他不忘记自己是个作家,不倦地把他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倾注于笔端。近年来,从北大荒到南海,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都曾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心不老、脚不停,笔无辍时。他很忙,以致我们时常碰到,都只是匆匆一面。我调到一家文艺评论刊物任编辑之后,时时想在编辑业务方面向他求教,但每次看到他那急如星火的行踪,便暗自打消了念头。  相似文献   

17.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18.
诗人曾卓     
诗人曾卓有一个突出的额头。或者说,一个很特别的前额。这是一个诗人的额头,是诗的象征,智慧的象征。他是一个思想者,曾经有人以此为题给他拍摄过照片。而他同时是古道热肠的一个人,一个敢于说话的人。因为热心肠,他最肯帮助人。他曾经为老年徐迟找了一位助手,使得徐迟在晚年多了一分快乐。也因为热心肠,我也才能经常地向他请益。《闻一多全集》参评国家图书奖,需要有专家的推荐意见,因为近便,也因为闻一多是诗人他也是诗人,我想到了曾经拜访过的他。他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于是我知  相似文献   

19.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20.
曾在原《东北日报》当过记者、编辑的范敬宜先生,经过十年动乱和多年的“右派”生涯,最后又先后担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从他丰富而又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新闻从业经历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使命。中国新闻事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到底该贴近什么,怎么样贴近?范敬宜先生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那就是要用心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