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的图书室─—摘自《书的梦─—名家品书散文精选》作者:林语堂我在《人间世》杂志曾登载过姚颖女士一篇布置书房的文章,凑巧与我的意见相同。如果我也发表过一篇同题的文章,或是曾经遇见过她,那我一定会诬她有抄袭我的意见的嫌疑。因此我在她的文章末尾,写了一篇长...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新华日报》为配合人们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陆续发表了一组《解放思想漫谈》系列评论,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评述当时已经发表的六篇评论。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道王英琦“苦修”多年了。她单身一人带着个小孩儿,还要奉养老人。据说每天只吃两顿饭,极少沾荤腥。无论春夏秋冬都在凌晨五点起床,练三小时道家的内丹功和太极拳,九点吃过早饭后读书写作……跟道观里的生活一样有规律。而目她到哪去,总穿着一身运动服或中式“唐装”(就像道袍)。王英琦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想“修成一个怎样的正果?这许多年她很少参加文人们的聚会,文坛上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时她的文章如集束手榴弹般一甩一批,从南到北成覆盖状),她疏远文坛却并不疏远文学。如此看来她一时  相似文献   

4.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5.
她,写过评论,写过教学文章,也写过散文。大学中文系讲师加上省作家协会会员,是我相熟的作者之一。去年,在《中国教育报·副刊》的一则征文启事前,她技痒难忍,跃跃欲试,想在这张报上小试锋芒。征文总题目:我当教师第一年。篇名自定,题材自选,文章限定在1000字。乍看,不难。凭着她的教学经历、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区区一千字短文,似乎不在话下。但细想,又颇感不易。一度春秋,桩桩件件,又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6.
一、小引 1957年发表的《我的丈夫·我的蜜月》,是一篇引起过争议的文章。该文见报之后,在社会上,尤其是在上海新闻界引起了一场波澜。它给我们中国新闻社的同志们带来过激动,带来过忧虑,带来过惶惑,也带来过欣慰。该文是1957年初中新社第一专稿部(那时中新社曾设有第一专稿部和第二专稿部,第一专稿部负责对印尼、印度、缅甸等当时的建交国发稿,第二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的日子如期而至。 对她的如期而至,我和我的工作伙伴们有着一种类似“到家”的特殊感觉,以至我们也会把2001年1月1日当作一种好像“进门”的时刻——这种走向一个二十一世纪家园的亲切感,的确充满在我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我们选择了她,她也会爱我们。这一个日子,对我们有激励和自许的意义,所以,我曾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好运与成功的时代标志!”我们为此而奋斗至今。 如果她是一个女郎,我要献给她的,是一本书。  相似文献   

8.
钦鸿 《出版史料》2002,(3):73-75
我珍藏有蒋锡金的三册《鲁迅作品诠释》油印本。这三册资料得自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授张芬老师。1985年间我在该校学习时,经常去拜访她。有一次偶然聊起蒋锡金在“文革”后期的情况,她告诉我蒋锡金曾编印过许多鲁迅作品的注释材料,引起我的浓厚兴趣。后来,她找到了其中三册,便寄赠给我收存。  相似文献   

9.
南京《新闻通讯》杂志曾刊登专栏文章《记者有所回避好》。我觉得,通讯员在一定情况下也要有所回避。首先,表扬要避“亲”。运用新闻手段表扬新人、新事、新风尚,这是通讯员的“生产品”。但是,如果表扬的是自己的亲属,通讯员还是回避为好。否则,就会引起群众的误解,认为我们“笔底有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公正的,似乎被人们遗忘了的关露,近年来又引起了不少现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在那黑暗的年代,她曾用热情、流畅的诗句温暖过人们的心,用那朴实、深刻的小说、散文、评论点燃过人们的希望,但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关露的作品和她的歌声一起被禁锢了起来。只有在万象复苏的今天,她才被人们重新认识。关露(1907—1982),本名胡寿楣,原籍河北延庆。童年时代跟母亲读过一些中国古典诗词,14岁习作旧诗,19岁开始学写新  相似文献   

11.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12.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事过多年报纸工作,由于职业的原因,爱看评论,也撰写过一些评论文章。离开报社到新闻管理部门后,仍保持看报先看评论的习惯。 今年,笔者断断续续用了近4个月时间,翻阅了1994年9月以来我区42种正式发行汉文报的评论文章,其印象可谓喜忧参半。 令人高兴的是,多数报纸比较重视评论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评论的数量增加,品种增多。有的报纸基本上做到了期期有评论,每版有评论。有些报纸除刊登社论、本报评论员、短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在帕丁顿车站的一个咖啡店里,我问一个正在看报纸的女人,能不能在她的桌子边坐下。她抬起头,我们同时认出了彼此:我俩曾在一个为未成年母亲提供培训的慈善机构共过事,我教那些女孩英语,莎莉教数学。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15.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的中译文为什么需要修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宁写于七十多年前的这篇文章,字数不多,影响很大。我国从三十年代起先后有过多种译文,并且被收入各种版本的经典著作家论文艺的专集。但是,所有的中译文,包括我局的译文在内,在某些关键地方始终不确切,引起了一些误解。如文章标题和文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广告     
近来,我国一些报纸刊登有关广告读者来信和评论文章。他们在肯定广告的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人们“对广告作用的误解和登广告的草率已经引起了事实上的相当混乱”,呼吁“要研究点广告学”,并提出“借鉴外国”的问题。下面发表赵荣麟同志撰写的关于苏联广告宣传的文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以较多的篇幅探讨过评论的指导方针、主题思想和论证等问题。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是评论的主要方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开头、结尾等结构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与洁若女士只在几次学术会上见过面,但早就拜读过她不少文章。而且在认识她以前,就看到她写的涉及周作人做汉奸、琉球被侵吞等文章中,还提到了我的相关拙文。因此,我暗中引为前辈知己,对她老人家坚定的爱国精神是非常钦佩的!  相似文献   

19.
时统宇 《新闻实践》2001,(11):30-31
《莫把“脱困”当“脱险”》是辽宁电视台播出的一篇电视评论,在今年的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随后,又摘取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桂冠。作为中国电视新闻奖的评委,我自然对评奖的过程十分清楚。那么,这篇曾引起过一定争议的作品,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呢? 在本届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评委们普遍认为送评的电视评论节目不尽如人意。横向来看,质量不如其他类参评作品;纵向来看,不如往年,能与前几  相似文献   

20.
牛勃 《档案》2015,(1):46-50
一今夜月华如水,我徜徉在毛家坪遗址的发掘现场,就像一个梦游者,曾经,我曾那么虔诚地膜拜过李白的《把酒问月》,面对今夜的月光,我又想起了其中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的,就是我头顶上这轮明月,不论是她圆如冰轮,还是曲似弯弓,甚至只是隐隐一线,它都曾照临过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包括这篇土地上所有的幸福与痛苦,战争与和平,生死的鏖战与缠绵的爱情。毛家坪是什么?是一个村吗?不,顶着古人明月走来的她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她藏了多少惊世的秘密别人不知道,只有她自己知道。历史太漫长,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