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积淀与浓缩,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以人的生存现状、文化教化为视觉重点。奥林匹克运动以西方的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传递人类的人文教化为目的。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和谐性。文章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剖析这种特性,旨在以北京奥运为切入点,推进东西方人文思想的和谐互动;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选编了先秦诸子的部分散文,其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德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社会人文素质.本文着重探究其中《论语》选读文本的人文教化思想. 一、重"礼"重"仁"的人文教化思想 中国人文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在早期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教化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孔子创立了先秦儒家学派,第一次真正将以人文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自觉的倡导和弘扬,并阐明了人文教化思想对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佛教化",隋唐以后,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根本、文化对话与融合,实现了"佛教文化中国化"。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化",借鉴隋唐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异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就能实现从"中国文化西方化"到"西方文化中国化"的转折。在文学理论建设上,也能实现从"中国文论西方化"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折,从而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其中的价值核心就是通过人伦教化来塑造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从少儿时期的家庭启蒙教育开始,即以诗、书、礼、乐的咏唱、背诵来熏陶和引导孩童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感悟和觉悟。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正是基于家庭背景下的人伦教化进阶之道,无不遵循着"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的伦理道德教化模式,这无疑契合了人生以家庭为起点,逐步迈向社会的成长历程。现代语文教学必须持守人文教化的终极性精神追求,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弘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人文熏染和潜移默化的文化内涵,以实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长期积淀和历史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思想资源.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追求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1.理论背景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  相似文献   

7.
作为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重在"文化"层面上做文章。高职校园文化要氤氲传统大学"人文"气息,强化高职特色的"教化"功能,彰显高辨识率的"文化"效应,日臻达到"人文教化"的最高境界"化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素质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往往成为不同现代性范式相互争辩的一个重要场地.胡适等人以"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来界定自己发起的这场文学改革运动,但是这种自我期许并未得到学衡派的认同,学衡派认为胡、陈等人的运动秉承的是卢梭开启的浪漫主义传统,恰恰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颠覆."文白之争"鲜明地凸显了双方所秉持的不同的现代性范式的差异性.胡适等人的白话文理论对语言持一种完全的工具性的理解,力图将白话文打造成为一个全民通用的、书面语与口语一致的民族语言系统,即"国语",这个"国语"在胡适们的心目中,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标志与指标,也是推动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认为,胡适等人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一场以国家工业化为追求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其秉持的基本文化精神乃是启蒙理性.而在学衡派那里,语言是艺术世界的构成物,也是特定文化习尚的表征,文言语体以及传统文学体式则是民族人文传统的一种积淀,在他们看来,这种人文传统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文化的典范,因而他们力图维持这种人文传统的连续性,这恰恰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现代性范式的某种特征.因此,尽管两方的立场看似争锋相对,但是,实际上双方都秉持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范式,而由于西方现代性范式自身的多元性,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也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并在此后构成了中国现代性格局自身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与作为西方文化精神表征的和谐美不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中和美是中国艺术家饱含生态意识的存在之思。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中和美的追求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生命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宇宙生命的广大和谐是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