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借班上课指的是教师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上课环境,给一批素不相识的学生上课,师生彼此之间不熟悉亦不了解,与常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别。无疑,这给执教者和学生都增加了难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听课人数的增加。听课教师人数多,少则十几,多则几百上千。课堂上众多听课教师间点评交流时的议论纷纷会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干扰学生学习,从而降低学习效率。2.上课地点的变换。借班上课大多安排在多功能教室、大型剧院等硬件设  相似文献   

2.
“上课要注意听讲!”成为一代代家长和教师训导学生的信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成效。问题在于,家长和教师的告诫未必是每个学生都能愿意做到的。真正做到上课注意听讲的并不多,学生走神的反而不少。  相似文献   

3.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注意力的调控,使学生学习心理最大限度地指向、集中于课堂45分钟。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有助于调控学生的注意力。1端庄的仪表。教师端庄的仪表不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注意力从一上课就能及时回到教师讲课当中来,而不致把过多的无意注意集中到教师的外表特征上。如果教师上课穿着、打扮时髦,学生注意力在短时间内很难集中到授课内容上去,就会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仪表上应多加注意,尽量大众化。2优美的教态。如果一个教师教态单调呆板、生硬,则会使学生疲劳,从而失去听课的兴…  相似文献   

4.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掌握具体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师只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做到胸有通盘。学生只有了解课堂具体的教学要求.才能发挥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为实现其目标对学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引起学生对新课程的重视和注意。我在上哲学基础常识介绍课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对学生提出了如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5.
上课、听课,常感到遗憾,而很多遗憾往往与课堂的细节关注不够有关:学生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教师注意不了;学生偏离方向,游离重点,教师体察不了;学生答题精妙,思路独特,教师发现不了……凡此种种,不仅影响着预设目标的达成,而且制约着课堂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地“说”,有利于把教学材料转化为抽象的思维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说”也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说”的能力要有计划性、目标性,要注意四个结合。一、注意“说”与情虔结合学生在课堂中能否积极大胆地“说”,与师生间的情感是息息相关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提问,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紧张的师生关系,则会抑制学生“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感情,要注意创设愉快、积极、和谐的气氛。首先,教师上课…  相似文献   

7.
赵爱花 《新疆教育》2013,(3):141-14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优势主要集中体现于其丰富多彩的特点,能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普通话不标准的教师来说,它的音频设备可以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朗读的作用。对于简笔画技能不够的教师来说,它的使用也可以弥补教师在这个方面的不足,等等,不一而足,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多媒体课件也是如此,其在教学课堂上的最大问题在于忽视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性质,而在课堂上贯穿始终。甚至导致教师、学生都得跟着课件走,以致于不是教师在上课,是课件在上课,教师为了兼顾课件的使用,而堵塞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随着课堂情况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上课策略,现笔者将现实课堂上小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存在的问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方晓欣 《考试周刊》2014,(68):183-183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很多教师认为这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没有注意发掘其中原因,寻找对策,导致教师上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探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上课不喜举手的症结所在,找出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每一个小学教师都应该为之付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弗吉尼亚州要求把学生成就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教师评价中,新指令不仅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改变了课堂观察的方式。长久以来,行政官员到课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成为教师评价的基础。但是现在校长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上课时的表现,而不再仅仅观察教师上课的方式。关注点的变化反映了美国教师评价模式从输入模式到产出模式的转变。输入模式看重的是教师的培训、经验和授课方式,而产出模式则注重学生学到了多少东西、学生成长了多少。弗吉尼亚州的教师评价,除了重视学生成绩,还对教师的专业知  相似文献   

10.
1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教师要注意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讲解层次清楚、言简意赅,在课堂上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学得简单;在课堂上教师讲得精而少,尽量让学生动口动手;同时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他们都得到提高。历史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历史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如理科来得那么快,那么直接,要经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学主张教师写教案,没有教案就无法进课堂上课,可见传统意义上,教案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品。而现在的教学则主张学生做导学案。单从名称上看,由教而转向了学,表明了课  相似文献   

12.
相同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很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很好,有的教师却效果平平,教师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呢?通过课堂上恰当地设置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什么心理学依据?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设置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本文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展开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3.
职业学校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课堂上手捧书本,心不在焉。上课打瞌睡,做着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要么沉默不语,教室一片安静,要么与同学聊天,课堂闹哄哄;而教师呢,有的顾自讲课,有的上课花不少时间在训斥学生。因此,构建和谐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参与学习,师生互动交流,这是中职学校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5.
职业学校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课堂上手捧书本,心不在焉.上课打瞌睡,做着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要么沉默不语,教室一片安静,要么与同学聊天,课堂闹哄哄;而教师呢,有的顾自讲课,有的上课花不少时间在训斥学生.因此,构建和谐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参与学习,师生互动交流,这是中职学校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上课,一定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注意,注意就是思想集中,专心致志。有了注意,才说得上对新课的兴趣,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积极的思维。如果我们的课一上来引不起学生的注意,旧的兴奋尚未消除,学生的学习则“心不在焉”,“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课堂中就不可能有学习气氛。注意是进入课文的大门,一切创造性的想象,只有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呢?就是要考虑课文的引入。好的引入,设计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火花。常见的引入,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其课堂形式大多数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安排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重在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上课、备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和能否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为准则,上课多采用“三段式”、“五段式”、“开会式”,学生对上课的印象是:枯燥、呆板、无可奈何。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而大多数学生则只是“群众演员”。传统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技能方面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学生过…  相似文献   

18.
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讲,学生学习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瞌睡,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兴趣教学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 《青海教育》2005,(7):75-75
课堂开头是整节课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如设置悬念法,受数学课特点的制约,学生往往认为其内容枯燥,加之刚上课学生情绪不稳定,如果平平而起,很难引起学生兴趣。这时教师可巧妙设置一个悬念,以悬念激趣抓住学生思维,并由此拉开一堂课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引导是课堂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学生的探究则是知识构建的核心,教师的预设和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则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预设、引导,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是关键。一、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注重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