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有一句俗话:“人人都会发脾气。”此所谓“人人”,既包括成人,也包括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在受到委屈、遭到冷遇或心情不佳时,往往会利用适当的机会、方式进行宣泄,让“憋”着的气“散”出来。同样,孩子在幼儿园或家庭生活中,也会碰到不舒心的事儿。或老师冷漠了自己,或是受了大孩子的欺侮,或是衣服穿得不称心、饭菜不合口味,或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许诺不能及时兑现等等。这些情况都容易使孩子紧张焦虑,失去心理平衡,从而发生冲动的行为(亦即发脾气),如大哭大闹,高声喊叫,摔玩具,撕画  相似文献   

2.
4岁是幼儿开始有真正意义的收藏的年龄.幼儿的收藏行为与成人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幼儿的收藏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在成人正确的引导下,会使收藏行为成为一种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3.
幼儿的“过失” ,就是指我们所见到的幼儿犯错误或“闯祸”现象。常见的“过失”主要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上。如 :跟小朋友打架动手打人 ,抢别人的玩具 ,摔坏玩具 ,私拿别人东西 ,说谎 ,损坏家中的东西等。这些“过失”并不大 ,也不算严重 ,但如果成人视而不见 ,听之任之 ,在幼儿出错时不加以正确引导 ,反而会错过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因小失大” ,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那么 ,怎样对待幼儿的“过失”呢?首先 ,了解幼儿心理年龄特点 ,避免横加指责。幼儿求知欲旺盛 ,对周围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好游戏 ;而且…  相似文献   

4.
要纠正幼儿的侵犯行为,仅仅告诉他们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多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一个不利于侵犯行为产生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幼儿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实践证明,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的玩具、充裕的玩耍时间及适度气氛控制的环境中,幼儿的侵犯行为会大大减少,他们在活动时将相互交往,互相影响,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此外,有教育意义的语言感受,如故事、儿歌、木偶戏等,也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二、理解幼儿的情感,正确诱导。愤怒感常会导致侵犯行为。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容  相似文献   

5.
幼儿的问题行为一般都可以在幼儿与成人的互动中找到关联性,家长对幼儿行为的不当反应强化了幼儿的问题行为,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影响了幼儿行为的发展。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成人要接受幼儿的想法和情绪,设置合理界限;学会观察和适当介入,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恶性循环;倾听幼儿的心声,主动关注幼儿的需求;正确传递成人的感受与想法,给幼儿更多信任与自主权。  相似文献   

6.
中班的蒙蒙聪明活泼,人见人爱,可最近总有小朋友告状,说蒙蒙把班里的玩具拿回家。这天,当蒙蒙准备离园时,凯凯对老师说,蒙蒙又拿了班里的玩具。老师叫住蒙蒙,果然在他怀里发现了一把小手枪。蒙蒙妈妈见状,厉声责问蒙蒙:“你怎么可以偷班里的玩具?”如果你是老师,你将怎样处理这件事呢?(河南齐迎霞)读懂孩子这本书幼儿有着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年龄特征,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而用成人的行为规范去衡量幼儿的行为,我们就会认为幼儿是在“犯规”、“惹祸”。其实,幼儿“惹祸”行为的背后大都隐匿着其年龄特征。蒙蒙的行…  相似文献   

7.
<正>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这些行为是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外在表现。当前,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社会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久而久之,形成了他们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8.
为了用实验的方法探讨玩具数量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选取了某幼儿园小、中、大班各30名幼儿,将各年龄班的幼儿随机分成人数相等的三组,三组进行游戏时玩具的数量不等,即分别为玩具数量多于、等于和少于小组人数。结果表明:小班、大班的幼儿都表现出当玩具数量少于人数时,幼儿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明显多于玩具数量等于和多于幼儿人数的情况。但中班幼儿面对不同数量玩具时的分享行为差异不显著。另外,当玩具数量等于人数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年级差异,大班幼儿做出分享行为的人数显著多于小班和中班幼儿。当玩具数量多于人数或少于人数时,不同年级幼儿的分享行为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的结论是:玩具数量是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之一,随着玩具数量的减少,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增加。  相似文献   

9.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形成道德的基础。通过创设糖果分享、玩具分享和奖品分享3种情景,对农村3-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幼儿的分享水平较低,分享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玩具分享上存在性别和是否独生的差异,不存在年龄差异;糖果分享和奖品分享上存在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基于对农村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分析,进一步提出提高农村幼儿分享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自私、独霸、不合作、不分享等种种问题,正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那么,如何在游戏中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呢?一、制定游戏规则,诱发亲社会行为规则是行为与活动的准则。游戏规则规范和约束幼儿的行为,也是对幼儿行为及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如在建筑游戏中,引导幼儿制定“能共享玩具材料”的规则,即要求幼儿能分享玩具,诱发分享和谦让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  相似文献   

11.
王凤 《安徽教育》2012,(3):47-47
<正>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攻击、告状、哭闹、破坏别人的游戏、耍赖。究其原因,综述如下:一是自我需要的满足。新奇的玩具作为诱因存在吸引幼儿想占有更多这样的玩具,让内心的渴望得到满足,从而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此时幼儿的情绪体验是快乐,因为年龄太小,他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  相似文献   

12.
自制能力指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往往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出现种种“越轨”行为。例如,明知道哭是不好的,可还是要哭;明知道应该同小朋友友好相处,可还是会去抢小朋友的玩具,等等。幼儿的自制能力差与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尚未完善,表现为兴奋比较容易泛化,兴奋强于抑制,所以对外界的各种刺激都极易兴奋而难以自制。自制能力也与幼儿所处的环境有关。假如孩子受到周围成人长期的溺爱,成人无原则地迁就他、满足他一切要求,那么他逐渐地就会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惯,而越来越失去自制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鹏飞 《家教世界》2013,(8X):11-12
<正>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告状的现象十分频繁。如何对待这种现象,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幼儿告状的特点有以下几种:幼儿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有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越高幼儿告状与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如:面对桌子上摆放的一筐玩具,小班幼儿会不顾一切(如游戏规则、取放顺序等)先抢一些过来,尽管抱在胸前不玩,也还要再去拿。其他同伴看  相似文献   

14.
幼儿常把玩具物品搞坏,把瓶罐杯盘打碎,把书撕烂……对此,不少家长会感到烦恼,感到束手无策。幼儿的这些行为.就是一般所说的“破坏性行为”。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两类。“无意性破坏行为”主要出现在小年龄孩子身上。如递给孩子一件新玩具,他刚接过去,手  相似文献   

15.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2):47-48
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是指伴随在幼儿情绪过程中的相应的行为反应。如伤心的时候,有的幼儿会哭,有的则能忍住不哭;高兴时,有的幼儿会欢笑,而有的则仅仅是抿嘴微笑,甚至连笑都不笑,只是心里高兴罢了。“哭”、“忍不住哭”、“欢笑”、“抿嘴微笑”等等都是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不同的情绪,幼儿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而同一种情绪,不同的幼儿也会有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研究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对我们做好幼儿园的心理卫生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从情绪情…  相似文献   

16.
什么因素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呢?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后果如何?又该如何减少和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呢?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物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孩子而言,家长或教师态度和行为的不公正是挫折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有玩具可玩时,没有一个儿童会有挫折感,也就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当一部分孩子得到有趣的玩…  相似文献   

17.
高卫萍 《考试周刊》2010,(19):234-234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象描述。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7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0%;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的幼儿有20%;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8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更不用说同伴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影响其道德、行为和心理发展的种种诱惑。这种诱惑的形式会变化,如小时候的游戏、玩具;年龄大一点,或是金钱,或是物质,或是种种欲望。近一段时期,学生迷恋电子游戏机、武侠小说、琼瑶的“六个梦”,不少教师抱怨电视台、出版社、娱乐行业...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幼儿学习的基础。从狭义上讲,幼儿本身对周围的文字和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就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即使不识字,也会被鲜活、新奇、生动的内容所吸引,这是由幼儿期的阅读行为自身表现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幼儿这种参与阅读性质的任何活动视为早期阅读活动.如翻阅报纸、图书;从画面发现变化,猜测意思,或是边指边自圆其说,或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而产生的相关动作,  相似文献   

20.
玩具所属性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自然实验法,考察了中班和大班幼儿对于公有玩具和私有玩具的分享意愿和分享行为,结果发现:1.中班幼儿对玩具的所属不太在意.在公有玩具分享上倾向于轮流,忽视同伴以及霸占和争抢玩具的情况较明显.在私有玩具分享上主动性较高,乐于交换.分享行为受成人的引导与暗示较明显.2.大班幼儿对玩具的所属有所顾虑.在公有玩具分享上倾向于共同游戏,出现自主的利他行为.在私有玩具分享上倾向于将交换作为一种手段,道德行为受外界评价的影响较多.研究者据此提出,只有在尊重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