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物理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本身就是美的体现,而初中生初学物理,普遍感到较难,如何降低物理学科教学难度,是许多物理教师长期思考渴望解决的难题,我认为用艺术也只有艺术才能让人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享受求知的快乐。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谈物理教学艺术的应用。一、激发求知…  相似文献   

2.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导”的优劣。如何“导”?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并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源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启发式原则,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处设问,在理解的疑问处设问,在规律的探求中设问。创设情境、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将学习愿望变为学习行动。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有可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3.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若是“乐之者”,作文就能事半功倍。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这是对激发兴趣的精辟阐述。这两位教育家的论述充分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对于写作文就更应该培养写作兴趣。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因为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偏重于形象思维,想象正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倾向,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愉快氛围,寓乐于教,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内部学习动机,以最大的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全神贯注地进人情境,在和谐的气氛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积极主动学好功课。  相似文献   

6.
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在说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教学艺术内涵博大精深,由于学历、修养、教学的习惯之差异,孜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教学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声语言方面。二是无声语言方面。教师运用语言艺术传授知识,构成学生的“趣味中心”;教师的教态,如讲课时的表情、举动、姿态、衣着等都后构成学生的“审美忠心”。这种肢体语言随时可能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关键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思维品质又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思维品质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许多教师穷其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获得自己的一种教学风格。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感悟到教学也可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教师教的快乐,学生学的快乐,即快乐教学。本文从1、以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教学;2、以生动的课堂氛围预约教学;3、一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丰富教学方面对语文教学做了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但也有其先天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如果拿捏不准,易导致重点难点不突出、信息泛滥、教态呆板、过于浅显直白以及不能因材施教等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如舍教学质量之"本"而逐手段新奇之"末",将会导致思政课教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1 强化参与意识 ,启发学生思维思维能力的获得和提高 ,必须通过思维活动。在实验教学中 ,教者需精心安排 ,全面构造 ,多设计启发性实验 ,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鼓励学生质疑 ,帮助其以科学的态度参与整个教学之中 ,使之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定律后 ,教者可出示一道例题 ,一粗细均匀长 1 0cm的蜡烛 (密度 0 9g cm3 ) ,蜡烛的底部插有一铁钉 ,使蜡烛直立浮于水中 ,上端露出水面 0 5cm ,点燃蜡烛后 ,蜡烛燃烧多少cm后熄灭 ?不少学生会不加思考答出 :蜡烛燃烧 0 5cm就熄灭。教者不必急于纠正学生的错…  相似文献   

12.
教者和学者之间的知识差是教学相互作用的动力来源、教学相互作用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教者和学者之间有知识差,能够发生知识流动,从而形成教学相互作用;教学相互作用强度是教者和学者相互交流沟通程度的度量,教学相互作用强度与教学人数的平方成反比,与教学成绩成正比,可以通过教学相互作用强度大小评价教者和学者在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仍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仍因循守旧,一味照本宣科,“死教书”、“硬灌输”,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原理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汉语热"的流行和传统文化的再重视,古筝及其教学模式也相应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古筝集体课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与创新,需要理论与技能并重;要开阔视野,传承艺术之美;要注重实践教学,积累舞台经验;要寓教于乐,以学生教学生;要注重情景再现,实行多元化教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一些教学实践,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愿望,从而把《文书学》这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灵活运用“教”、“学”的心理导向,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的开始有出色的“开头语”,称为导课艺术。精美的导课艺术,像磁石深深把学生吸引住,像金钥匙悄然开启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理想的新课导人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色,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师自身特点,创造性突破新课的最佳入口处,扣住学生的心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的教学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农村初中,常常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经常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背诵的课文、知识点等,更觉得是件苦差事。那么,怎样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呢?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8.
足球的踢球技术教学,与其他技术教学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合理安排好各种踢球的教学顺序,正是这种规律性的具体体现。生活中,当一个小孩下地以后,父母总是先教他走的动作,然后再教跑的技能;而小孩的本身,也只能先具有走的能力,后具有跑的本领。“欲速则不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如教学顺序安排合理,那么对练习者某一技能的形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合理的先后顺序往往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状况在足球技术教学和训练中尤为严重。目前国内大多数专业的或非专业的学校,对初学足球技术者,在进行踢球技术教学时,多是以传统的脚内侧踢球开始,而后才是脚背踢球。这种教学顺序的安排,未充分  相似文献   

19.
高校健身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是以教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个体在目标上的差异和应该允许的自由度。这一问题的结症在于制定目标时,过多地考虑了“教”的目标,而忽略了“学”的目标。因此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将健身健美操的教学目标分为“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重视学生“学”的目标,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因学而教”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之一,然而,随着工业大生产对大批人才的需求,“因学而教”思想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因教而学”思想所取代。在当前教学情境下,有的教育工作者片面夸大二者之间的矛盾性,甚至提出必须用一者取代另一者的主张。笔者认为,“因学而教”与“因教而学”思想是一种辨证的互补关系,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