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6岁听障与健听儿童语用交流行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半结构环境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儿童语言资料转换系统-CHIDES、母子言语互动交流行为编码系统-INCA-A、以及CLAN数据分析程序对4-6岁重度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语用交流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4-6岁重度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的语用交流行为随着年龄增长稳步发展.在言语倾向、言语行动、言语变通三个层面上二者均存在主要类型;(2)与同龄健听儿童相比,4-6岁重度听障儿童语用交流行为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注意系统、情绪系统、讨论与协商系统、澄清系统,表现为被动的应答,无法主动表达自己的交流意图、主导社会互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引言 口语交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开始经过辨声练音期(0~7个月)、声语过渡期(8~12个月)、形成发展期(1~3岁)及成熟完善期(4~6岁)四个阶段才能基本掌握母语。至六岁时,儿童已有了相当稳定的语言,能基本正确地运用语法进行交谈,能随语境与交际对象的不同调节自己的说话方式,以基本满足日常言语交际的需要,但儿童言语与成人言语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语体方面。因此从儿童基本掌握母语到形成运用母语的熟练技能,大约还需要10年的时间,小学阶段无疑成为了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最佳年  相似文献   

3.
以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图片判断和个别访谈任务,考察3—6岁儿童对影响言语行为的生理物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元认知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影响因素的元认知在5岁时基本获得,6岁进一步发展。(2)3—6岁儿童出现语言的自我性别优越论。  相似文献   

4.
孔俊文 《海外英语》2011,(9):358-360,363
文章探讨了在读书和游戏两种环境中,儿童和家长的祈使句、陈述句、疑问句表达的指示言语行为的不同功能,以及3-5岁儿童的指示言语对礼貌原则违背。对12个学龄前儿童与家长的话语交流的实地录像分析表明:随年龄增长儿童指示言语行为的形式更加委婉,相应的礼貌程度增强;家长侧重使用祈使句来执行指示行为而儿童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频率相当,二者均很少使用疑问句执行指示行为。  相似文献   

5.
4-6岁儿童对空间测量中逻辑关系的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北京市3所幼儿园的72名4-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儿童对空间测量中逻辑关系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1)4-6岁儿童对空间测量中逻辑关系的理解有显著年龄差异,4.5岁以后儿童对空间测量中逻辑关系的理解发展非常迅速;(2)超过50%的4-6岁儿童具有传递推理能力,但在不同测量情境中的应用不够灵活;(3)43%的4-6岁儿童能够理解测量单位大小与数量之间的反函数关系,但大部分不能理解测量活动中使用相同大小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他们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关于儿童口语问题,可供研究的方面较多,本文仅就学前儿童口语句法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与主要特点进行探索。一、调查方法本调查从福建师大幼儿园中,按上、中、下言语发展水平选择48个儿童(男25人,女23人)为对象。调查时,我们将儿童分为3岁、3.5岁、4岁、4.5岁、5岁、6岁六个年龄组,每组8人。  相似文献   

7.
在半结构语境中,通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儿童语言资料转换系统(CHIDES)、母子言语互动交流行为编码系统(INCA-A),以及CLAN数据分析程序对4-6岁汉语重度听障儿童与其健听母亲的语用交流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汉语重度听障儿童与其健听母亲的言语行为存在相互影响;汉语重度听障儿童与其健听母亲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共同的主要言语行为类型,在言语倾向和言语变通水平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分析儿童使用连词的词型、词频和功能类别分布情况,探索4-6岁汉语儿童对话中连词运用发展的规律。结果显示:使用连词的词型、词频都随年龄增长呈现增长趋势,存在4.5-5岁、5.5-6岁两个高速发展期;儿童在对话中先使用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选择关系的联合连词,然后逐渐开始使用表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的偏正连词。  相似文献   

9.
对非言语交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言语交流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采用语言作为表达的工具,而借助非言语的方式传递信忠,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言语交流有着自身的特点,并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非言语交流中身势语的正确运用与否将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重视对非言语交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6):102-111
对儿童叙事能力的评估是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于一些特殊儿童比如听障儿童而言,由于其思维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的主动讲述,这种情况下,运用故事复述能力作为特殊儿童叙事能力的主要指标是一个比较普及的研究思路。文章选取重庆主城区听力言语康复机构21名3-7岁听障儿童和某普通幼儿园51名3-7岁健听儿童进行阅读并复述实验,运用不同难度的无字绘本《青蛙,你在哪里?》《一个男孩、一条狗和一只青蛙》作为阅读材料,收集他们的复述资料,并运用斯坦(Stein)和格伦(Glenn)的故事结构理论制定《故事检核表》,从故事结构要素、故事情节、故事内容三个维度对所选取的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的故事复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3-7岁听障儿童的故事复述能力明显落后于健听儿童;(2)3-7岁听障儿童的故事复述能力受到绘本本身难度的影响;(3)无论是听障儿童还是健听儿童,故事复述能力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