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人、媒介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企业公共关系管理形成挑战。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公共关系需要实施“S0S”战略:企业要与360度利益相关人形成“共创、共生、共享”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软实力建构和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软实力建构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通讯社、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奥委会、国际关系学院、凤凰卫视、复旦大学等单位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软实力的宏大主题下,如何发展中国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这是事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命题。为了深入探讨国家软实力建构和公共关系发展的深层问题,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于2007年1月27日在北京主办了“国家软实力建构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  相似文献   

4.
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公共关系高层论坛--融入世界的中国公共关系"日前在北京举行.这是继他们成功地举办了主题为"中国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建构"、"中国公共关系发展与中国软实力"两届高层论坛后的又一届重要论坛.  相似文献   

5.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公共关系”一词源于英文Public Relations,简称PR,也可以译作“公众关系”。在英文原意中,有多种指代,其中最常见的是以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和公共关系学科三种意思。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历史并不久远。在中国,它更是一门年轻的社会科学学科。公共关系步入中国大地并在理论上被认可,实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公共关系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图书馆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指图书馆通过信息交流和其它交往手段协调自己与公众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工作或活动;三是指它作为一种管理艺术(或管理科学)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图书馆公共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在图书馆工作中,图书馆与读者、领导部门、大众传播部门、出版发行机构等所发生的关系,已经构成了图书馆公共关系;同时我们也在自发地、无意识地  相似文献   

7.
一、图书馆公共关系的涵义“公共关系”一词,英文为“Publlc Relations”,简称为PR。一般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公共关系包括动态和静态两种:从静态来看,公共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状态,任何社会组织都处在公共关系的状态之中,这些状态时刻都在发展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动态来看,公共关系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当人们发现公共关系的客观存在以后,便有目的地利用一定的手  相似文献   

8.
公共关系的四种模式丹尼尔·麦奎尔,三安平译在大多数国家,公共关系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应用性传播。在给公共关系下的一些定义中,格伦尼格(Grunig)和享特(Hunt)(1984年)的定义甚为简洁:“公共关系……是对某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开展传播活动所实施的...  相似文献   

9.
陈先红 《今传媒》2015,(1):4-7,12
中国公共关系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困境:一方面其市场规模发展空前,社会需要日益深入;另一方面却遭遇极大的社会伦理挑战。本文以美国卓越公共关系理论为参照,在两岸四地学界和业界共同提出的"公关正能量,武汉共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阳光公关"的理念和15项基本原则,为在重重迷雾中摸索前进的中国公共关系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儒学文化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着重从儒学与公共关系的同一性入手,阐释了儒学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终极追求,为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的终极关怀提供了本土文化的依据;儒学文化对"和"的谨而慎行,为中国公共关系提供了本土文化的践行原则;儒学文化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的实践,为中国公共关系实践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营养。笔者希望可以借儒学文化来进一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共关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中国大陆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大陆学者对公共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国大陆的公共关系研究现状,尤其是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回顾与梳理,笔者对1998年至今收录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标题包含"公共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同时笔者对中国大陆公共关系研究现状也进行了简评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与中国公共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业已证明远东国家的公共关系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个人影响”的模式。本文探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个人影响”模式发展中的作用 ,特别是“关系”的影响问题。通过对照性的比较研究 ,在考查西方国际公关理论的基础上 ,作者试图建构当代中国的公共关系哲学准则。  相似文献   

13.
英国公共关系专家弗兰克·杰弗金斯曾经说过:“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的一切向内向外传播方式的总和。” 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单位要有效地对外传播与沟通,开展良好的公共关系,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利用新闻媒介。在信息社会里,新闻媒介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它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过去人们常把记者称作“无冕之王”,这当然有点夸大其辞。然而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这部分人的作用和影响的确是难以估计的。正如《李普曼传》的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斯所说:新闻记者李普曼之辈“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反过来又赋予他权利去左右总统、政治家和决策人物。”  相似文献   

14.
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的定义:辞书的有关条目这样规定:“公共关系即一系列有组织的行动,其目的旨在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公共关系学的先驱者爱德华·伯纳斯说:“公关是依赖提供信息,呼吁和调整等手段获得公众对某项活动、某一组织或机构的支持。”罗曼德·西蒙指出:“公共关系就是通过有计划的长时间努力,使一个组织和它们所面对的公众间建立并保持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5.
公共关系是社会群体的利益和状态的反映,它是一种社会形态,这个关系中涵盖个人、社会组织、企业、机关、国家、国际等多方因素,这些因素在公共关系中是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新闻机构作为公共关系中的一部分,它主要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参与公共关系互动,它与公共关系相辅相成,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关系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对公共关系的作用,以此说明公共关系与新闻报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于更好地认识两者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何谓“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实务就是公共关系理论在实践中贯彻和运用的具体操作。由于公共关系的实务操作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环境明显的具有以下特征:a、开放式而非封闭式;b、因素多元化而非单一化;C、过程动态性而非静态性。因此,要使公共关系实务操作取得预期成效,单单依靠公共关系学的一般概念来指导其活动是不够的,本文拟对指导公共关系实务开展的方法论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各种各样的公关原理与公关技巧图书成为畅销书。由兰州大学年青教师集体编纂的《公共关系大辞典》在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取得可喜成绩。首先编纂者们把整个公共关系学分为八大部分,即: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形态、公共关系媒介、公共关系行为、公共关系方法、公共关系心理、公关人员素养、公共关系边际。这个分类法,使人们对公共关系的全貌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辞典》以这八个部分为章,每章以若干词条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诠释,实际上整部辞典相当于一部中型的公共关系的理论分析专著。  相似文献   

18.
自从公共关系理论引入我国后,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大促进和推动了各种组织的发展。作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的档案机构,也应该转变过去等用户上门的思想,主动走出去,发展公共关系,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尤其是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档案馆,更多的利用档案资源,使档案馆成为社会公众休闲的好去处。英国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弗兰克·杰夫金斯认为“,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公共关系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它通过有计划而持久…  相似文献   

19.
国家机关工委的一位同志,在中宣部召开的“海外经济管理运作丛书”发行座谈会上讲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事例:不久前,国家机关工委请专家专门为干部培训班讲了公共关系课,说这是受“海外经济管理运作丛书”中的《西方公共关系纪实》一书的启发,把公共关系引入机关工作的一种尝试。他们认为,向各级干部普及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  相似文献   

20.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回首历史的脚步.公共关系对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公共关系也是生产力。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理论和社会职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而步入中国大地的。虽然中国当代公共关系事业起步较晚,但它一旦萌发,就立即受到社会和人们的普遍重视。新闻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