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从吉鲁批判教育学中的“对抗文本”和“对抗记忆”出发,反省教师的角色并结合吉鲁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和分类,呈现出批判教育学中教师的理想角色。最后,文章从吉鲁的批判教育学思想中,对我国当前的教师角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亨利·吉鲁作为美国批判教育学家的杰出代表,其批判教育学在国际教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吉鲁的课程理论作为其批判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乏许多洞见。吉鲁的课程理论以"社会正义"为价值关怀,这植根于吉鲁来自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身份、成长经历,以及后来作为被边缘化的激进左派的切身体验。他的课程理论体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批判课程理论和后期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吉鲁课程研究是沿着课程是什么到如何实施课程方案的逻辑演进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师生观把人与人的关系异化成了人与物的关系。作为批判教育学流派的重要代表,吉鲁克斯提出了"反文本"和"反记忆"等概念,并对知识分子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和分类。以此为出发点,可以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批判,从而确立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新型师生观。  相似文献   

4.
亨利·吉鲁是美国批判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关注社会平等、正义、批判思维等。吉鲁倡导民主的政治和教育,他认为学校不能成为仅仅培训劳动力的场所,教师不能成为仅仅执行规定课程和教学任务的机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但广东高校更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掌握劳动技能的劳动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民主领域的批判权能。了解并汲取吉鲁批判教育思想的精华,有利于培养具有批判能力的广东高校师生。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思想界萌动了一种新的思维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思潮,其表征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它追求一种"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其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去中心和反整体性,倡导多元化思维、否定性思维,强调不确定的内在性,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质疑。后现代思想者针对近现代以来在技术理性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性"师生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新的阐释,从而使人们对师生关系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对我国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承袭启蒙传统的批判教育学面临着集体式的压迫迷思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缺乏明确理性定义等质疑。以弗莱雷与吉鲁的观点审视批判教育学的图景为:追求人性解放的理想,强调意识醒悟与理性,要在对话中开启实践,且带有集体式反霸权倾向。以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哲学观重新建构批判教育学可以看出,批判教育学将不再以解放实践的基础理论自居,而是协助修正教育实践的论述,扩大个体对痛苦的感受力,并为世界—社会的建构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批判教育学之批判——吉鲁的批判教育观述评郑金洲批判教育理论是西方重要的教育理论派别。它自六十年代以来汇综了多种思潮在内,形成了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众多的教育家卷入了这场思想运动,有的积极推进批判教育理论,有的抵制、批评批判教育理论,还有的对批判教...  相似文献   

8.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麦克莱伦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文化研究等为理论来源,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角色做了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0.
周勇 《上海教育》2013,(34):76-78
引言:沉默的教师及其“主体”迷思 十分“专业”的舒尔曼也好,学科(专业)边界模糊、极具批判精神的吉鲁、麦克拉伦也好,  相似文献   

11.
自从利维斯提出将大众文化引入学校课程的主张以来,有关大众文化的课程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众文化课程观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大众文化课程观从利维斯的精英主义大众文化课程观、班托克的社会分层大众文化课程观、泰勒的校外课程大众文化价值观、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大众文化课程观到白金汉等的媒介素养教育大众文化课程观的演变过程,揭示了人们对大众文化在课程中的价值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2.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文章在反思现有的学生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根本的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与学生相处.建立起尊重与平等的学生现。教师应将尊重与平等教育思想切实体现到学生观和教育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揭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农村教师的师生观:师德为教师素养的灵魂,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了解到学生对"好"教师的要求;最后,归纳民主型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师生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看法。“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成为最早出现的关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儿童中心论”突出儿童的主动性,主张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标志着西方师生观开始由“教师中心论”向“儿童中心论”的转移;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师生“对话”则实现了师生观从“中心”到“对话”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下的高校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师生关系是高校的中心。在市场化日益普遍的今天,师生关系出现了异化。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高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学生和学校的管理等方面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学生管理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必须以现代学生观为指导.现代学生观包括师生地位观、学生发展观、学生学习观、学生利益观、学生评价观等部分.现代学生观要求建立法制化、专业化和参与式的学生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师道尊严,老师主导,学生悉听是传统师生关系的典型特征,"根叔"超越了这种固有的认知模式,实现了老师由严肃到随和的完美转型,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地参与者。文章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域理论、语体理论、互文性策略以及再情景化理论,对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发表的2010届毕业典礼致辞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在探讨"根叔"如何建构的同时,发现"根叔"作为一种典型的话语,建构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和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体缺失、主体发现和交互主体性建构是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的三个阶段.而交互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昭示了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一系列教学理念的革新,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个角度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这种功能性的师生关系存在很大缺陷。为解决传统师生关系的缺陷,提出师生关系应该由功能性向存在性师生关系转变。存在性的师生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从自然人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从社会人角度而言,师生关系是"契约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生态主义教学价值观:教学目的,培养人的生态理性;教学内容,生态科学人文主义取向;教学过程,预设与生成结合;教学评价,遵循差异性和生成性原则;师生关系是"我—你"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