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众所周知,辽代自内蒙古龙兴,内蒙古可以说是辽的本土。辽是一个由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辽朝的统治者汲取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教育体系,这就使辽代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与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欲从辽代的文化建树、儒学在辽代的发展方面简要阐述辽代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儒学传播。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史资料,笔者对元代漠南地区汪古部的多语教学,净州路和集宁路的儒学,云中云内丰州的教育和进入中原的汪古部教育以及集乃路的各类教育和应昌路,全宁路的教育了探讨,认为,当时漠南地区的教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对了解内蒙古地区教育的历史以及当今对西部文化教育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有明确献记载以来,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于包括内蒙古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燕、赵、秦等国通过战争迫使游牧民族北迁或将其打败,中原诸国进入今内蒙古,筑长城,置郡,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实行管辖。战国时期,古代不同明不同民族在内蒙古碰撞外汇,历史上的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游牧明和农业明交互影响、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初探宝·巴达日夫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课题。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双语教育主要是指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蒙语双语文教育。下边谈一谈关于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问题,请各位学者、专家给予指正。第一、内蒙古地...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秦汉边防兵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即边防武装力量各成体系,相互牵制,统属中央;且耕且守,屯田戍边;成份复杂。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巩固与维护了中原内腹地区的政局安定;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加速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陈东 《闽江学院学报》2005,25(4):70-73,90
本文以马尾船政局为研究对象,通过马尾船政局的历史考察,探讨福建船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结构重组的内在联系。认为马尾船政局的创立,本身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马尾船政局创立后,在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近代中国造船技术,培养社会专门人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和思想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与并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组。  相似文献   

8.
突厥沙钵略可汗上书隋文帝称臣,标志着内蒙古地区置于隋朝有效的管辖之下,隋朝政府对内蒙古地区不同民族采用了符合当时实际的统治与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本文聚焦内蒙古地区,以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定位为基础,发现内蒙古地区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时存在种植作物类型较为单一、农企组织化程度薄弱,“蒙字号”品牌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和技术待改善等问题。鉴于此,内蒙古地区亟需通过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改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市场导向和政府保障、加强技术转化以及人才培养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突利可汗在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 ,隋文帝册封其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 ,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 ,隋炀帝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历史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处处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大约自公元前2000年代中至1000年代中期以来,这里逐渐形成游牧、特错、在新经济区和经营游牧、农耕两大民族体系。经济要互补,人民要交往,而统治者则力求扩张,这一切赋于内蒙古历史特殊的色彩。在内蒙古历史上,和平友好是主流。内蒙古作为我国中央政府稳定的地方行政辖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今天的内蒙古,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民族是历史上民族同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内蒙古旅游发展研究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是我国旅游资源较丰富的省份 ,然而旅游事业与全国的发展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制约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 ,对旅游发展的研究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须基于资源状况准确把握市场定位 ,把握产品形象 ,策划旅游项目 ,通过加强对旅游发展的研究 ,推动内蒙古旅游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5.
日本建立伪蒙疆政权后,为了维持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鸦片收入成为支撑蒙疆政权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鸦片收入,担负起向当时其他日本占领区内提供鸦片的任务,日本在蒙疆地区推行鸦片专卖政策,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公司专卖制、组合转让制及政府收购制三个时期。笔者通过对各个时期鸦片政策的分析,介绍日本蒙疆鸦片政策的形成过程,揭露其维持殖民统治,“毒化”中国人民,削弱抗战力量的罪恶阴谋。  相似文献   

16.
蒙古文"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在1958年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被发现,但对"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一般被认为是17世纪的抄本。其实,从内容特点上看,"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应成书于1521年之前,它使人得知古代成吉思汗祭祀的实施状况。"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存在也证明,在左翼蒙古察哈尔曾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另外,从"大恩赐"的范围涉及喀尔喀、鄂尔多斯以及其他蒙古部落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成吉思汗祭祀仪式曾经是蒙古统一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17.
隋初,佗钵可汗卒 突厥汗国因汗位之争引发了内战,隋文帝乘此北征,沙钵略可汗兵败请和,并迁居漠南白道川,突厥的历史,以及内蒙古地区的历史遂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9.
明代泰宁卫部落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地域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该部落自永乐再封开始,向往中原,以战或贡的方式渐次南下,大规模南下是在宣德时期。正统年间,其中心地域基本稳定在明边境。后期,泰宁卫的四至,大体上是西起锦义,东越辽河,北抵洮河,南及明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