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宋晓华 《出版科学》2007,15(5):17-18
编辑的"功夫"直接影响到刊物的质量,做编辑是要练"慢功"的,要做到心静、眼锐、手勤,脑活,如此才能真正做好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2.
也谈"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期在《大学出版》杂志上拜读了一位同志的有关"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目前实行的策划编辑制,其负面影响"日益彰显",常常导致诸如"选题质量很难保证","文字编辑参与选题策划的意识淡漠……编辑群体资源浪费","编辑整体素质弱化","工作质量、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甚至"不利于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发挥作用",故而认为"对我国绝大多数出版单位来说,不宜实行策划编辑",而应实行编辑策划制.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第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策划编辑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第二,策划编辑与编辑策划应该并存.  相似文献   

3.
编辑常常被称作"杂家",能否成"家"自有公论,但一般都有"杂"的特点.说到笔者的兴趣比较杂这一点,从这套"文存"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也许正符合编辑工作的需要.笔者的研究和写作对工作很有帮助,但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论述得往往不够深入,也反映了笔者作为编辑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上海市编辑学会主办、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杂志《杂家》于今年1月正式出版。这是该学会继《编辑学刊》出版之后的又一个刊物。《杂家》是以各类图书、期刊、报纸编辑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兼顾文化、艺术、教育部门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杂家》反映编辑的思  相似文献   

5.
《读友》杂志是一本新生代的文摘刊物。在编辑过程中,杂志努力开辟“第三种文摘模式”,即淡化文摘杂志“吃现成饭”的痕迹,强化编辑在选稿后的主动性,加大编辑“整合”力度,给“旧稿”赋予一种新形式、新含量、新角度、新思想,依靠刊物的“保鲜”特色在文摘刊物中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6.
张雁影 《新闻记者》2006,(10):60-61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除了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熟悉编辑、出版业务,同时还要具备“杂家”素养。  相似文献   

7.
笔者当编辑10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造成同一刊物同一版面、栏目因责任编辑不同而编辑水平差距悬殊.细心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报刊也有类似问题.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作嫁"与"作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者,"作嫁"也,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人.人们以此称誉编辑,不少编辑也以此自况."为人作嫁何时休,见伊风光酸溜溜."内心如此感喟的编辑倘若有,想必也极少.多数编辑还是以"为人作嫁"为职志,奉之为荣业的.  相似文献   

9.
在出版界,"杂家"是个颇雅的称号,自诩为"杂家"或以"杂家"为追求目标的人不少.人人以博学为荣,个个都想成为多面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弄潮儿更是身兼编、印、发三职,叱咤风云,好不风光.编辑之"杂"似乎已有定论,不"杂"不足以为编辑.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由笔者主持的温岭日报"法律信箱"专栏被评为中国县市区域报新闻奖二等奖;之前,由笔者主持的温岭日报专栏"民工之家",被浙江省记协县市区域报工作委员会评为县市区域报新闻奖三等奖.在两年时间内两个专栏获奖,应该说多少有些不易.之所以能获奖,笔者认为,主要是专栏编辑思想定位为服务读者.  相似文献   

11.
在办刊实践中重视"读者来信",是编读对话展开的重要前提.但光有这一前提似乎还显不够,作为编辑,还必须重视编辑意图的表达.编辑意图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编辑手记"便是非常普遍而重要的一种.笔者曾担任一家面向学生的、省级青年期刊的执行主编,每一期都要写一则"主编手记",与"读者来信"并列地编排在一起,其目的在于,为刊物营造一种平等、亲切而生动的编读"话语场".这里,笔者结合具体的"手记"文字,对编辑手记的撰写理念略加归纳.  相似文献   

12.
杜鹃 《出版参考》2021,(8):58-61
"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可以说是编辑的"内功",是提高编辑综合能力的基础.笔者以为,图书编辑的眼力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编辑的眼力?怎样提高编辑的眼力呢?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政治判断力、文化前瞻力、学术洞察力、需求感受力.每一个编辑都应在提高这四种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眼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出优秀的书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编辑》2011,(6):83-92
《中国编辑》杂志创刊将近十年。从最初朴素不惊的文字及编辑平凡的操作到勇立编辑出版时代潮头,每一本《中国编辑》杂志都是中国编辑为自己建筑精神家园添加的一砖一瓦。如今,刊物已经发展成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把刊物办好,与大家换一个角度分享对《中国编辑》定位设计、规划的心路历  相似文献   

14.
"出版"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因此对作为出版之重要环节的"编辑",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人们是这样来解释编辑概念的,即"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的工作".这个释义的关键在于"选择"二字.它意味着在图书出版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者,被赋予了"选择权".  相似文献   

15.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就必须做好优质作者资源的发现、挖掘和培养的大文章。一、议题的缘起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编辑必须成为一个杂家,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会一点。笔者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认识王小柔是十年前.那时,她刚出版她在天津《每日新报》的专栏结集《把日子过成段子》,是文坛崭露头角的"专栏女作家".而那时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也不过四年,刚编辑了我策划的第一套书——赵婕的专栏随笔集"纯棉时代".正因为"纯棉时代",赵婕"认定"我是一个好编辑,正好她的朋友王小柔想出第二本专栏结集《都是妖蛾子》,于是赵婕就推荐了我,帮我们结了这个缘.  相似文献   

17.
如今,专栏结集出书是图书出版的常见现象,也是编辑组稿的一条捷径。不过,专栏有人气而出书遇冷落的情况也常有,即便是名家的结集、名专栏的结集,也存在由"专栏"向"图书"转化的问题,毕竟,文章一篇篇分开读,和放在一本书里一起读,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也是编辑的一种"二度创作",我编辑的第一套书"纯棉时代.感动书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套书是为专栏女作家  相似文献   

18.
期刊的专栏是一个期刊可见的结构形象骨架,又是更高层次的标题,所谓“标题的标题”。它对于构成一个刊物的形象,体现编刊方针、编者意图,有着至关重要和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目前对于完善期刊专栏的建设和管理问题,尚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主观随意性,这对于塑造一个刊物的形象,提高刊物编辑质量,保持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都是极为不利的。应提高对专栏建设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包括使负责编辑业务和行政的领导同志,在这方面有较统一的认识。我认为,起码在以下几方面应当取得共识。加强专栏的建设与管理有助于引导编者、作者明确重点,保证杂志的完整性、连续性、稳定性,而减少编辑、著述和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有助于定质、定量的把握刊物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历来的观点认为,编辑没有专业,而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杂家。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编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家,朝学者化的方向迈进。持编辑是杂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在工作中,要接触各个学科,涉及各种门类,如果知识面十分狭窄,就会出现寸步难行或动辄得咎的局面,造成重大失误,甚至闹出笑话。持“编辑应是专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只有杂博知识,专业不精通,无法揣摩自己手头上的书稿的科学价值,无法审读书稿,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文字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两种意见各有道  相似文献   

20.
在杂志出版工作中,编辑的主要职责是贯彻编辑思想、编辑方针,确保杂志的内容定位、功能定位在刊物上很好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