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3.
记者:于总,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广西日报是第一个采用国家“新分类标准”的报社,不少新闻界的同行对此十分关注,请您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介绍一点情况,回答一些问题好吗?首先我想问,基于“新分类标准”的历史报纸电了版工程是在什么背景下上马的?  相似文献   

4.
连续几年,记者发现以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征集网民意见的各种网络两会调查持续升温,人气越来越旺。以今年为例,人民网两会召开前先后推出的2008年两会调查您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是什么、十大话题,您最关心什么,还有有话网上说、我有问题问总理、我给总理支一招、听民意答民情等多个栏目。  相似文献   

5.
连续几年,记者发现以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征集网民意见的各种网络两会调查持续升温,人气越来越旺。以今年为例,人民网两会召开前先后推出的2008年两会调查您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是什么、十大话题,您最关心什么,还有有话网上说、我有问题问总理、我给总理支一招、听民意答民情等多个栏目。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学会提问,先要敢于问,然后要善于问。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  相似文献   

7.
2003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总理答记者招待会上,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向温家宝总理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国情当中,有哪些数据您认为是最可喜的?有哪些数据是最忧心、牵挂和关注的?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列举了GDP增速、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8.
记者:原厅长,您认为在您担任上届政府财政厅厅长期间,我省财政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是什么?最令您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原崇信:过去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我省财政成功地实施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职能进一步健全,农科教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财政状况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9.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10.
思涵 《今传媒》2016,(7):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超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从2002年初您参与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的策划筹备、采编等工作到今天也有13年之久了.这么多年,您对这档节目一定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请问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这个节目岗位上的? 董超: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2.
季锋 《新闻三昧》2006,(6):37-37
最近,江西九江地区发生了5.7级地震,17人不幸罹难,10多万间房屋被毁,几十万群众被迫离开居所,为了防止余震,很多人不得不住在紧急运来的简易帐篷里。这无疑是一起大灾难,多家媒体赶到该地区进行采访。但某家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却这样询问两名男子:“帐篷是何时运到的?”答:“是昨天。”记者又问:“现在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吗?”这个问题使两男子愣了两秒钟,其中一个反应比较快,回答“差不多”。“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吗?”言下之意就是帐篷运来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灾民为了躲避余震,在寒冷的冬季只能住到街头的简易帐篷里,吃喝拉撒睡都不方便,这…  相似文献   

13.
当名记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文字表达能力是重要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给郭超人提了个问题:请您用最简练的语言来回答,什么人不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能当好记者?郭超人回答说:一般我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你不能当记者;一般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你也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可以当记者,但这只能当一般的记者,不能当好记者,只有一般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却能够想到能够做到,你就能当个好记者。郭超人说的话很对。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而别的人不能够想到不能够做到呢?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个认识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东生 《传媒》2001,(12):10-11
本人虽然作了十几年的记者,但说起记者的职业道德来,还是觉得无处下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对记者的职业道德会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倒是亲身经历过的两件"小事",为笔者对时下的记者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认识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赵赜 《新闻三昧》2000,(11):54-55,49
在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采访材料的真实、准确。记者在提问中应注意客观、公正,不带主观色彩。这类问题多为中性问题,为采访对象按照事实真相和自己的意愿回答问题创造了条件。比如,1989年12月,我国传播媒介报道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上街游行的看法。采访时,有记者这样提问:“请问,您对最近一些大学生上街  相似文献   

16.
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记者向穆青同志提了一个问题:您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当记者一是要把握大局,二是要关心群众;还有一条是如何做人。记者说五十年大庆快要到了,正是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时候,请您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读者谈谈吧。穆青同志欣然应允,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长谈,对年轻一代期望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下面就是这次谈话的速记:  相似文献   

17.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18.
陈耀贤 《今传媒》2004,(4):49-49
2003年12月18日,《羊城晚报》在广东新闻版发表了一条《昨午饶平樟溪发生大山火》的图片报道,一张图片配上不足100字的说明。好多人看后觉得这是一条“小新闻”,但殊不知为了这条“小新闻“,我们两名通讯员和记者却付出了不少艰辛和代价。  相似文献   

19.
李海燕 《青年记者》2006,(19):19-21
张刚是2000年参加工作的一位青年记者,从走进齐鲁晚报那一天起,就扎进胡同社区“走千街巷进万家门,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以笔墨体察民情民意,用镜头反映群众心声,写出了一批反映时代本质、反映人民心声、反映真实生活、鼓舞人民斗志的好新闻作品。在采访中,他不怕困苦,坚持新闻职业精神,清正廉洁,严守法纪,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操守、良好的职业形象赢得人民尊重,从一名“胡同记者”成长为市人大代表,从而引发出“张刚现象”——以实际行动践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名让党和人民信赖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的纪录片中,由于纪实性的增强和时效性的提高,使现场采访大大增加,于是记者的提问便显得尤其重要。可是我们现在所见到和听到的提问却有很多问题: 一、采访中的提问太笼统。我们在电视片中常听到这样的问话:“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谈谈”,“请您说说感受”等。在这里,虽然被采访者知道持话筒的记者问的大概问题,但不知道具体是谈哪个方面的体会。比如,解放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并肩抗洪,堵住了大堤的决口。记者持话筒问一名连长:“请您谈谈体会。”那么这种问题,完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可以谈谈解放军关键时刻为人民奋勇抢险的体会;也可以谈自己参加抗洪的体会;还可以谈军民共同奋战保大堤的体会;也可以谈向人民群众学习的体会等等,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