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西方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抱有对于"科学"的理想性追求。可以说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以"科学"作为自身目标追求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西方心理学将"科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唯一主导目标,而对于"科学"的异化式追寻已经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他者"规制。成为科学,并成功地跻身于科学的行列,一直是心理学为自身设置的目标导引与榜样追寻。所有这些,都使得心理学表现出明显的依他情结,有必要加以深刻地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2.
人生目标是一种相对稳定且深远的追求动机,是个体对自身生存意义的主观感受。20世纪50年代末,有关人生目标的心理学探讨开始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哲学意义上的人生目标被带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人生目标"的概念进行了心理学上的建构与测量,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追寻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动机,它同时影响着个体身心机能的健康发展与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3.
认知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种不同存在水平,认知心理学属于西方主流的科学心理学,而常识心理学则属于本土心理学中水平较低的、习俗的心理学理解,是常人对自身及他人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它使用了大量的日常用语,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被西方的科学心理学排斥门外.但是随着科学心理学在发展中逐渐显露的许多自身发展的不足,特别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生态学效度和共生主义的出现,使科学心理学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常识心理学,特别是常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德性就是一种品质,是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德性对于人而言视为品质,而对于物而言可视为性质。在休谟以前,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强调德性之"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意义,即德性的内在善。但是休谟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德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外在善,即品质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因而他不再把德性之善,仅仅看作"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而是更喜欢把德性之善看作"因其结果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休谟改变了西方伦理学的传统,把德性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应地分开,从而把讨论的重点引向了德性之"效用"或"有用"。  相似文献   

5.
2006年10月12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称他的作品"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象征。"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解读《新人生》、《白色城堡》和《纯真博物馆》浅析帕慕克先生在创作中的追寻主题,分析帕慕克自身的身份对于其作为东西方文学桥梁作用的影响,并试图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东方知识分子的去从。  相似文献   

6.
自 18 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至今 ,实证主义作为方法论一直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后现代思潮的涌起 ,心理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一味追求实证会使心理学陷入无“头脑”的境地。因此 ,后现代的心理学学者开始对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进行思考 ,力图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加以改进 ,使心理学在反省中不断成长 ,成为一门真正客观、科学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本文先提出一个普世性的自我的曼陀罗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基础,分析先秦儒家诸多有关于自我修养的论述,希望建构出"含摄儒家文化的自我修养理论",作为发展本土心理学或本土社会科学的基础。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心目中的理想,是每一个"人"(Person)都必须要能够成为"君子"。为了教导弟子们如何成为一个"人",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许多"智慧"的话语,一方面教导弟子们如何"以道修身";一方面要求弟子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增长,以走出自我的"人生之道"。本文引用德国文化心理学者Eckensberger的"行动理论",来说明儒家的自我修养理论,一方面与西方学者对于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行对话;一方面批判德国古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对于"儒教"的误解。借由本文的案例,作者希望能够说明,如何运用"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理论"以达成整合"科学心理学"与"意图心理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实际上是科学发展的梦。这是因为科学发展作为中国梦的核心始终贯穿于"筑梦"和"圆梦"的全过程。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筑梦"和"圆梦"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梦以科学发展为目标追求,以科学发展为现实依托,又以科学发展为实现路径。只有将中国梦的实现落实到科学发展的行动中去,将对科学发展的追求延伸到中国梦的现实语境中,通过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使中国梦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梦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两种主义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危机、繁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主义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对西方心理学脉胳的疏理、危机的剖析、未来的前瞻中,可窥见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动力、危机的根源、繁荣的契机均与两种主义息息相关。只有在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观指导下,心理学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直接取益于近代生理学和物理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一门年青的学科,它在不断取益邻近学科成果中充实和发展自己。其中,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从一开始,就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一直持续至今。本文试图就这方面情况作一概要叙述,以便从一个侧面提供一点了解西方心理学发展面貌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分裂是当前心理科学所面临的威胁其学科地位的重大问题。而脱离“战役”设想的“遭遇战式”研究横行是造成心理科学内部分支学科林立与研究主题“无公共根基性”涣散的根本原因。伴随进化心理学与进化神经科学的兴起,一种“在心理的天然连接点上对其进行划分”的“行为和脑的进化史观”有望将心理学内部相互割裂的分支学科与研究主题联系起来,并为心理科学的整合运动提供一种“战役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从古希腊发展至今,作为最高的认识对象,它一直试图成为“科学的科学”,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怀疑主义的质疑,也有康德对其的批判,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作为人类的价值对象,本体论的存在却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逐渐缺失的当今社会,对本体论的追求更是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诗赋欲丽”与文学观念认知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赋欲丽”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对于后世文学发展进程具有积极而且重要影响的意见。这一意见给其后的理论继承人最大的启发,更多体现在人们对于文学观念认知的心理转向方面。它消解了文人游移与文道冲突中的心理障碍或者说是心理上的疑虑,迎合甚或说是感发了文学家对于词藻美的兴趣。重视词藻成为了诗文创作的一个正当的理由,而不必担心遭到过多的思想攻击。“诗赋欲丽”含蕴的文学作品的声情美、节奏美的主张,同样也触动感发了文学创作对于声律的追求。骈文的兴起,诗歌声律的追求和理论探讨,不能说没有曹丕“诗赋欲丽”说暗藏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其实他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有许多诗人对自然歌咏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会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明白他心中的"自然"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就更能读懂他诗的真谛。波德莱尔所钟情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对未知世界"美"的探寻,因为在他看来,此岸世界的"美",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与"颤栗",必须到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和发现"惊奇"。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背景之一。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对“意识形态”解读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意识形态”解读过程中融合了两条理论逻辑:一条是以商品操纵技术为特征的“商品意识形态”、以意象摄取商品为特征的“景观意识形态”、以功能打碎系统结构为特征的“符号意识形态”三个逐渐演进的理论逻辑;还有一条是对科学技术的姿态问题这个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理想国与大同社会是中西两位伟大哲学家首创的社会理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理想国"柏拉图政治思想规划设计的"范式"。它以辩论和对话的形式勾勒和描绘了一个作者认为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一个优越完美的理想国制。抒发了作者对完美、公正的理想国制的渴望。大同社会是中国孔儒思想倡导的最高的理想社会或者说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它以"天下为公"政治核心理念。设计了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虽然东方"大同社会"与西方"理想国"的创始者所追求的目的从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有着似乎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经历的不同,所以所创作出来的思想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道主义是人类文明之果,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人道主义的螺旋式复归,它既是对西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前者的扬弃.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将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到人道主义思想之中,是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导向偏离的矫正,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未来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当代进化心理学评价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化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中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的发展既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其意义是:它的发展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其研究促进了对人性和心理的进一步思考;它开辟了心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对其它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进化心理学的局限是:具有遗传决定论的倾向;对心理机制模块性的看法存在着局限性;其方法论亦有一定的缺陷等等。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211”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顶层设计。近几年来,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确立和广泛应用,彻底改革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头等大事。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两年时间积极探索,形成并试行了"211"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切实推进了内涵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