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沈从文小说中乡土情怀的主题概述 人之于故园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法理清的精神纠葛。当中国古代文人漂泊在这片具有漫长农耕文明的大地上,为着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游走于仕宦之途的时候,游子思乡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沈从文以湘西乡下人的眼光,发现都市文明世界里的中国人堕落、虚伪,矫情,在压抑与放纵间有严重的病态存焉,气喘吁吁弱不禁风。在沈从文眼中,湘西山水间原始,蓬勃的生命欲望和素朴、直率的性情发泄不仅天然合理,如诗如画,而且还是衡量人类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进程的结构特征-“贵族性”始终使人陷于“自我封闭”的情感之中,同时这一文明的“贵族性”又使文明的成果始终集中在特定社会及特定阶层中。将文明一词从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来看,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与沈从文所揭示的都市文明特性非常接近,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湘西世界进行了赞美,而对于都市文明进行了猛烈批判。本文就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探究沈从文对都市文明肆意批判的真正原因,并通过他的小说创作,揭示出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而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中知识分子是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但二者的创作主旨完全不同,鲁迅否定和拒绝了传统文明,强调和突出了现代文明。而沈从文与之相反,实质是对现代文明的有意对抗和背离及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回归,完全放弃了“五四”文学的主题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美国南方文化和我国湘西文化的探索,福克纳与沈从文形成了对各自地域文化的独特看法。本文以分析心理学原型批判理论为工具,分析了福克纳和沈从文代表作中的典型意象,阐述了福克纳和沈从文二人的地域文化观,进而研究了形成二人地域文化观的时代因素及其必然性。研究结果表明。福克纳和沈从文二人试图从农业文明中寻求对都市的文化救赎,二人的地域文化观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提起“改造国民性”这个话题,我们自然会想到鲁迅,因为鲁迅是开创这个文学启蒙主题的先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老舍、郁达夫、沈从文、张天翼等作家,他们也都在作品中提出了这一主题。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创作态度在创作中贯穿这一主题思想的,却也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他们在创作中都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我们在其创作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二人对“国民性改造”这一主题的严肃而执着的思考与探索,但老舍在思想…  相似文献   

7.
《看虹录》是沈从文40年代的重要作品,因为故事中对于女性身体的刻画而在研究界产生了对于该小说是否有情色倾向的论证。本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将梳理沈从文自20年代末期以来表现都市文明的作品,从文本中发掘沈从文在40年代对于一种健康的都市文明和理想的现代人格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在《三三》中一反以往对湘西乡村文明的一味赞美,在歌颂乡村文明的同时引入了城市文明,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文明即为乡村生态文明和城市生态文明,作家在文本中反映了二者的特点并揭示了二者的碰撞和融合,从中也反映了作家潜在的生态意识。在沈从文的整个创作中,《三三》在其对湘西乡村文明和两种生态文明的关系的思考中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苗族人.湘西苗族的社会变迁与苦难历史以及沈从文苗族血统的迷瘴,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沈从文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的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影响.而沈从文的苗裔血统,使得沈从文经常在文章中表露自我民族身份、夸耀自己健康的苗人血液以及对苗族人民所受的种族压迫而鸣不平.沈从文为文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笔下主题、题材、人物等等的民族属性,精心地营构健康的苗寨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10.
城乡互参模式与都市文明批判--论沈从文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代中国都市文学背景下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认为沈从文通过对都市生命退化、都市道德病态和都市人性虚伪三个层面的描写,体现出都市文明的批判色彩。同时,分析了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模式——城乡对立互参的思维方式,都市文明批判的文化资源——湘西乡野文明资源及其文化学文学功能;以原始的乡野文明改造日渐衰老的民族品德和日益扭曲病态的都市人性。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主题,一方面是对人性美的赞扬和讴歌,另一方面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社会黑暗势力的揭露和鞭挞,对通德和文明冲突的展示.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1902—1988)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而且很多人都会说是中国历代以来最优秀的散文文体家之一。沈从文最早最热忱的读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市青年──自认为现代人的第一代中国人和不久就投入共产党革命、国民党反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去的那一代中国人。沈从文选择的却是另外的战斗领地。一处是中国语言,沈从文努力以中国语言的现代说话方式来丰富和重构文学语言,使它具有中国古代诗词中所在细微的哀婉和微妙的引喻。另一处就是有关中国本身的看法。20世纪初,中国是一个老朽而战乱的国家,沈从文希望把它重新构想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发表于1930年的短篇小说《丈夫》一直备受关注。从《名作欣赏》杂志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学界对《丈夫》主题的解读有多种意见,如"乡土关怀""人性觉醒""寻找爱情""城市文明与乡村的冲突""隐伏的悲痛"等。《丈夫》主题的人言言殊,有文本本身的多义性和社会思想变迁等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洞穴是湘西母体文化的象征,故事通过人物对山洞生活的眷恋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原始母体文明的强烈愿望,但是野人最后被剿灭的悲剧则预示着湘西原始文明必然失落的命运.写作是作家回归子宫的隐秘愿望的达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自由囚徒走出山洞,就好比是现代知识分子从落后的乡村走向城市.当知识分子走出"山洞",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洞外,并希望解救洞内的人,而沈从文选择了返回洞中.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它不仅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都市文明批判主题,而且从审美层面与哲学层面来读解小说,它的意蕴更为丰富、深邃。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作品中关并不是唯一的主题,其间还有淡淡悲凉。表现在:生命的本真与道德规范糅合的冲突的悲剧,落后与愚昧所孕生的悲剧,文明重压下人性扭曲的悲剧,以及一切的原始关终将走向灭亡时的哀婉与惶恐。美与悲凉构成了沈从文作品独特的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围绕重造国民性主题展开文学创作,形成了他独特的重造国民性思想。在沈从文看来,重造国民性的目标指向重造理想的现代人和理想的现代民族。从人和民族两个层面,沈从文提出了他对重造国民性目标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园地中,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显得那样色彩明丽,意兴飞动,生机流溢,它使人想起以凝重为主调的中国古代文物之中那别具一格的楚国漆器:一片黑色的漆底上现出一组绚丽生动的图案。无疑地,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现代文学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就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作家。一、沈从文的文学取向与文学道路。出生在当时还是十分闭塞、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边地湘西,带着历史上长期受压抑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一位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苗族人.湘西苗族的社会变迁与苦难历史以及沈从文苗族血统的迷瘴,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沈从文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同时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相当长久的人生道路上,沈从文为文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其笔下主题、题材、人物等等的民族属性,精心地营构健康的苗寨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20.
《凤子》这篇著作通过人物频繁的对话展现了作者有关自然神性的思考。这部作品处处充斥着冲突——青年人与老年人人生观的冲突,城乡爱情观的冲突,有关神性自然与科学观念的冲突......但归根结底还是两种文明——乡间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和碰撞。来到城市的乡下人璇着与曾经去过乡下的城里人——老年绅士,二人在年轻时皆受到一种爱欲的折磨,但最终俩人都在对镇筸这个湘西边陲小镇乡情民俗的经验中明白了"神"之存在如故,获得了某种人生智慧,展现了沈从文有关"人生观重造"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