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清末,随着新式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苏北师范教育也得以起步,创立了一些师范学堂(校)和师范传习所。苏北地方官绅推动了苏北师范教育现代化起步,师范学堂体系以初等师范学堂和传习所为主。清末苏北师范教育为苏北地区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师资和人才,推动了苏北地区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奠定了民国以后苏北地区教育(包括师范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师范教育的起始和演变 (一)创设师范院中国的师范教育制度是在清末建立近代学制时出现的。 1.自办师范的思潮。清末废科举办学堂,维新派人士就认识到办学堂则先要自办师范学堂,以造就中小学师资。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就列举了聘用外国人担任教师的五大弊端,提出自办师范学堂。维新派的革新被清政府的顽固派镇压了,但废科举办学堂,自办师范教育的主张为人们所接受,形成推动近代教育,包括师范教育发展的思潮。当时清政府掌管教育及实业的大臣,也认识到自办师范的重要性。盛宣怀、张百熙  相似文献   

3.
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大批日本教习执教于中国新创办的师范学堂中,推进了中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日近代教育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师范学校大量聘请日本教习的原因、分布状况,考察其教学活动及所授课程等,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清末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是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清末新政中的重要内容。袁世凯督理直隶期间,推行新政,通过兴办初级师范学堂,关注师范生的学习及周边环境,聘请日本人教习,鼓励学生留学师范,多方募集资金等措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奠定了直隶新式学校教育的基础。但由于中国处于新旧社会转型期,其在兴办师范教育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会女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之门,随后国人自办女学也开始了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早期自我探索,而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标志着中国制度化幼儿师范教育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呈现出了独立化、科学化、民族化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清末十年,直隶省为解决开办新式教育所需师资问题而兴办师范。津、保两地开风气之先垂范全省,其余各府州厅县也大多开办了师范学堂。可以确定,终有清之世,直隶80%以上地方办有师范,初步构建了近代师范教育体系,成为全国典范。  相似文献   

7.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争论问题的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范教育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伴随着近代学制的确立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从清末到民国,对于师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尽管不同人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述,可透过文字的歧异就会发现思想的类似,即社会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发展离不开师资,师资培养离不开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育总体工程的基础。自1896年梁启超始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而“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直到民末张达善系统论证,“教育  相似文献   

9.
师范传习所是清末正规师范学堂创办完善之前的师范人才培育机构.通过对《岭东日报》的报道等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出清末粤东地区先后创办了23所师范传习所.师范传习所与地方新式教育得到较好的融合,不少学堂创设了附设师范传习所.师范传习所在清末地方师资培养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正规的师范学堂,不能单纯将师范传习所视为师范学堂的过渡性机...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事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在师范教育方面,从“壬寅学制”到“六三三学制”,从师范学堂到师范学校,师范教育在制订,称谓等方面经历了一个系统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安徽省近现代教师教育(师范教育)重要活动的文献资料入手,将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大致划分为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世纪之交时期几个阶段。主要经验在于:学习需求是教师教育的内在动力,保障机制是教师教育的外部条件。为未来中小学教师教育提供有益启示:正确把握好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关系、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地方教师教育与省外教师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长沙百年老校创立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教育界的奇葩,对其创校、治校、办学、育人等经验或模式的学习和探索,也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长沙百年老校大都创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大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历经坎坷却又成绩斐然,特别是其创立之初的师资聘用和教育经费问题,对近现代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私立学校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晚清幼儿师资职业化经历了立足于本土、不断积累、逐步获得突破的演进历程。本文梳理了晚清幼儿师资的来源,整理了清政府主动采取本土改造、"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培养幼儿师资的政策,描述了晚清有识之士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兴女学"培育幼儿师资的立场转变,并介绍了晚清幼儿师资职业化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晚清产生的实业教育是中国新式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培养实业师资,清政府作了多方努力,除了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外,主要采取设立实业教员养成所、选派学生出洋学习实业、聘请外籍教师等措施。这些措施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足以解决实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考察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政策。清末和民国时期,师范教育免费政策曲折发展,时兴时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师范教育历来受到重视,师范生历来享受最优厚待遇。免费是师范教育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但要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更需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相似文献   

16.
文山地区清代儒学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府学、书院、义学的创设,并形成了一个涵盖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的教育体系;通过政府经办和个人的捐助,解决了办学经费,维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培养了一批本地士人群体,以此为载体,传播了内地较为先进的文化。促使文山清代儒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大致有:一是清政府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大环境;二是地方官员的重视和积极举办。他们一方面从观念上大力宣传和倡导,同时积极解决办学的经费来源;三是移民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国时期,沧县教育获得长足发展。根据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政令,沧县教育在政府主管机关和民间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秉持政府的教育宗旨和学制、课程、教师资格的有关规定,通过政府拨款和民间筹资,开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8.
重庆的职业教育产生于清末光绪二十九(1903)年前后,建立最早的是位于合川县大河坝的"四川蚕桑公社民立实业中学堂".清末重庆创建的实业学堂共24所,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领域,形成基本的学校体系,有-定的管理体制,有一个初略的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9.
清代以前,湘西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极其薄弱。随着中央权力的进入,为保证其统治的普遍性、长久性,清朝统治者在湘西积极倡导教育,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湘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间化、平等化,促进了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