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马濠运河是元朝时开凿未果、后于明朝开通的我国第一条人工海水运河,是胶莱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通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海运枢纽作用。从自身和外部两大部分来探讨马濠运河的废弃原因,自身原因是马濠运河的水源不足、河道浅涩、泥沙淤积等;外部原因又分为胶莱运河的废弃、倭寇侵扰、政府对内对外战事的频繁及政府资金短缺等。另外,对马濠运河重新开通的可行性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元代初期为了解决漕粮问题,曾开辟海运通道,但沿海岸线航行须绕行山东半岛,多有风涛不测之险。至元十七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胶莱平原利用胶河和大沽河道开凿胶莱运河。河成后,曾一度通漕,且运量较大,但仅隔十余年时间胶莱运河就被废弃不用。明代中后期,在政府官员中以及民间又多次出现重开胶莱运河的提议和行动,王献曾一度凿通马家濠运河,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然而,胶莱运河并没有全线贯通,不久又被废弃。  相似文献   

3.
胶莱运河是元朝开始开凿的沟通渤海莱州湾和黄海胶州湾的运河工程,纵贯胶、莱二州。胶莱运河自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开始开凿,开通后不久,即因河道浅涩、功效较低而废罢。至明代嘉靖年间,为了漕运的需要,又复开胶莱运河,后又由于河道淤塞,水源不足而湮废。本文对元明时期胶莱运河的开凿和兴废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运河通,济宁兴,河运废,济宁衰"阐明了运河与济宁的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自元修复大运河以来,济宁发挥了在河运中的有效作用,成为运河上的枢纽——货物转运商品交易之地,络绎不绝的人群繁荣了济宁的商贸业、饮食业等服务业。可知冷落的旧济宁,自水运开通后变成水陆通衢、商贾云集的新州城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运河和运河网络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繁荣与终结的过程,根据运河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古代运河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既相互衔接又自成系统,既有对前代运河遗产的继承,又在多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作为鲁西北平原的主要城市,德州民居具有典型的北方平原民居特点,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德州又成为重要的码头城市,从而使整个地区的民居形式受到了运河文化带来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明显运河文化痕迹的北方民居形式。其聚落形式、院落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具有德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应该加以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宋立国均仰赖运河。北宋定都无险可守之汴京,实迁就于运河漕运之便利,依靠运河维持“强干弱枝”立国之势。运河、尤其是汴河,漕运东南粮米、钱帛,不仅供养京师上百万官兵士庶,而且兼顾边防和灾区所需。河漕运之阻滞,是北宋亡国的重要原因。南宋将行都定于临安,运河也是重要条件。江南运河对各地财赋之转输、政令布达之通畅,以及沿岸地区之繁荣,成为南宋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浙东运河又成为对外贸易获取商税的重要通道。另外,盐税在两宋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而运河又在食盐运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方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变迁会对城市的兴衰会产生重大影响。以济宁为例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对近代山东运河城市兴衰的影响。随着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河运成为沟通南北,发展漕运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依靠河运,山东运河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其时它们经济发达,文化兴盛,政治地位提高。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山东运河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铁路分流了运河的大部分客货运量,因铁路而兴起的新的转运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也对运河城市造成了冲击,铁路使山东运河城市在全国整体的经济、交通与城市层次体系中被边缘化,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隋唐运河商丘段是隋唐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渠段,全长约199.7公里,大多埋藏于地下,保存基本完好。对隋唐运河商丘段的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历史风貌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可以为研究隋唐运河商丘段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特别是山陕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聊城的文化、民间信仰和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聊城也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11.
靖难之役中朱棣放弃了大宁,并且一直没有恢复。在本文中,作者首先论证了因"酬劳三卫"而放弃大宁的说法缺乏根据;其次探讨军食供应困难是大宁没有恢复的重要原因;接着指出重视权宜之计忽视结构平衡是朱棣边疆政策的主要失误,从而触及到困扰明代北部边疆问题的更深层次。  相似文献   

12.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峨山图说》和《峨山图志》的成书情况,对《峨山图说》所反映峨眉山的资料进行了实证统计分析。以此为基础,对照唐宋以来有关文献,探讨古代与近现代峨眉山游山线路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以资今日峨眉山旅游文化开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研究标的,分析其生态环境现状,指出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自然和人为因素.针对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民众环保意识不强,多头治水、管理混乱,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现实困境,运用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保护措施,旨在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唐代汴河兼具引水、分洪、灌溉、转漕、运输、植树绿化和改良土壤等多种良性生态效益.唐对汴河的浚治,缓解了汴河及黄河下游的压力,对于疏通航道、减少水患,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泥沙淤积,疏于修治则破坏了沿岸的自然环境,加上城市对森林资源的消耗,破坏了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起源,大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傍水而居,似乎是原始先民的一个通例。水不仅对于人类文明的发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交通更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号称“天下第一都市”的扬州,可以作为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明。扬州之兴衰,正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