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图书室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图书室,教师可以充实自己,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新的知识,在课堂中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图书室中获得启迪。学校图书室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一个重要辅助设施,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图书室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笔者注意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图书室成为学生喜欢去的知识家园,以促进教学开展和学生成长。1充分认识图书室的性质和任  相似文献   

2.
薄弱学校改造中存在资源不足的情况:硬件设备不足影响学生知识获取、软件支持力度不够加剧学校薄弱.目前,薄弱学校改造存在三种"冲突":"物质援助"与"精神援助"的冲突、"生源流失"与"生源培养"的冲突、"思想教育"与"心理脱贫"的冲突.薄弱学校知识贫困学生的"镜像"表现为:贫困生在薄弱学校中遭遇的知识来源贫困、学困生在薄弱学校中遭遇的知识学习贫困、问题生在薄弱学校中遭遇的心理知识贫困.薄弱学校实现学生知识脱贫的策略有:一是加大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重视薄弱学校学生知识脱贫的能力培养;三是加强薄弱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援助.只有实现贫困学校学生的知识脱贫,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阶层流动.  相似文献   

3.
正营造公平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公平"与"人本"的学习平台,既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也是实现"教育梦"的重要保障。肩负基础教育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应自觉担当重担,做公平教育环境建设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学生在成人之前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活动,他们不仅在学校学习各科文化知识,还要参与学校各种寓教于乐、熏陶品质、张扬个性和促进成长的教育及实践活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培养,更需  相似文献   

4.
李华 《成才之路》2012,(10):91-91
正学校图书室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师生教与学的知识阵地,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图书室要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学生  相似文献   

5.
小学本来是为学生知识的、身体的、品德的等方面的发展打基础的阶段,但是,在学校教育几近沦落为"工厂模式"的今天,占据学校主流地位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依然盛行。重视知识学习,这无可厚非。不过,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并  相似文献   

6.
"温暖"之于教育,犹如水之于鱼。无论是从"温暖"词源学方面的考究,还是对历史发展中人类追逐"温暖"的回顾,教育都从未离开过"温暖"。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案件却暴露出了教育中的"冰冷地带":学校安全感的缺失导致学生归属感降低,师生关系的异化造成教育误解频发,教育场域中教育信念的偏离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因此,如何在学生发展过程中重拾"温暖"的人文关怀成为了学校情感教育关注的视野。学校教育应该始终为"温暖"而行,以"情感人"的培育为旨归,脱离对"知识人"的片面追求,在构建学校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基础上,以教师提供情感支持为助力,最终使"温暖"成为学校教育的情感归宿,让学生在爱与尊重的温暖地带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正>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让学生过有生命意义、有价值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知识背后的价值意义,理解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领会掌握学科方法,逐步发展成为具备"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广博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的合格学生。为实现上述"学校教育价值追求",2016年至今,学校与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开展"基于学生研究和知识分析的学科教学"课题研究工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本质在育人,但在如何育人问题上向来存在争议。中华民族具有文化育人的悠久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教育体系千百年来把文化育人奉为圭臬。中国百姓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学文化"。可是,"文化大革命"在对中华文化的十年浩劫期间,不仅剥夺了学校对青少年传授知识的权利,也搞乱了人们关于学校文化使命的思想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于是乎,学校教育在一味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时,顾此失彼——知识育人替代了文化育人。  相似文献   

9.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爆炸型的社会,"学会学习"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对于学校来说,教育的重点应该由传授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学校迫在眉睫的任务。然而,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力普遍不高,课堂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计划性、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及在新知识的迁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尝试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的创新思维工具来提升学生学习力。实验结果表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的创新思维工具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思维碰撞以及知识精加工方面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保教育,普及环保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已迫在眉睫。因此,在学校化学教学中应构建以"渗透——拓展——参与——创新"为主线,以学生多途径、多层次的知识积累为框架,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环保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思想力"原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这些知识与就成了他们提高思维判断能力等的重要参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好知识迁移规律,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高校教育中是一支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其既是学校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又是未来的"准教师"要传递知识。所以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但在现实教育中不存在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存在独立的思政教育,这二者都是相互交叉和影响的。本文主要讨论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必要性,提出结合途径,希望为师范院校教育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做了20年的校长,始终被"教育与教养"、"知识与能力"这两个问题困惑着,纠结着。"有教育无教养","有知识无能力"这是很多人对中国内地学校教育的尖锐批评,虽然这种批评刻薄了些,但是在我看来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就"知识与能力"这一问题看,我们确实有太多的思考,我们的学校缺少为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个体知识观是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培养学生的知识观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知识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及反省思维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影响。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将知识观培养设定为教学的目标;教师首先要树立建构性的知识观;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和强化知识观教育;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等。  相似文献   

16.
当今学校教育大力提倡"减负"理念,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减负"只是一种手段,致力于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的同时得到全身心的放松。要达到这种苦中作乐的境界,确实要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一些学校对学生依然主要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在知识教育方面,部分学校、老师认为灌输方式最好掌控,也能让学生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只育分,不育人"的结果是不考虑学生的变化,而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进行教育教学,在考试内容、教材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教学方式可能一直不变。以育人为中心,则必须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了解现实社会、关切学生的所思所想。比如,不少学校对网络游戏采取的是一禁了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小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小学图书馆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逐步被弱化和边缘化。学校课堂教育似乎成了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19.
叶青 《考试周刊》2013,(65):154-155
<正>"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技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处于"无问题"状态,究其原因,社会、学校、家庭相互关联,都是造成这一状态的重要原因。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思想指导为了促进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的转变,教育各界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建立"百年大计"理想。教育主管部门引领教育,改变对学校效益的评价机理,放眼未来,运用积极的评价制度促进教育转型。各学校领导班子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重视学生知识层面教育、使学生获得初步体育知识的同时,应该改变旧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将"健康第一"的思想与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有机的结合起来。社会发展到今天,"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片面的局限于身体上的健康,学生心理、思想上的健康也逐渐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2010年以来,我们就"健康第一"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